《随堂优化训练》2011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戏 剧 13 等待戈多(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随堂优化训练》2011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戏 剧 13 等待戈多(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11 14: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3
等待戈多 (节选)
1.字音识记
bǎo
duò
fèn

jué
qué
liě
zhēng

kuī
tuò
2.字形识别
















3.词语积累
①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②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后
用“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一般作贬义词用。
③趁热打铁: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忏悔
懊悔】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懊悔:做错了事或者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例:①假如有一天,父母们因为终于等不及而撒手而去,
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慵懒而充满无尽的 呢?有一位作家
懊悔
就这样 :我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爱戴并继续爱着我的双亲,
尽管他们早就与世长辞。但是,我要说,在他们仙逝之后,我
反而对他们爱得更加深沉与浓烈。
【以致
以至】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
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连词,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
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例:②由于他没有把所学的一个个词语 整篇整篇的文
章背下来, 考试时一个字也不会写。
忏悔
以至
以致
《等待戈多》写于 1952 年,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
派戏剧的一部经典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
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物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
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什么,人们为什么等他,都
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
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及西方社会
的某些特征。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幕,内容可以下面的结
构图表示: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
作者 简介 法国作家,原籍爱尔兰。他是西方荒 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1906 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 阶级家庭。1927 年毕业于柏林的三 一学院,1937 年定居巴黎。
主要 作品 《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终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
1.知人论世
文学
成就
贝克特的作品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
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
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
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
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
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
荣获 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
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
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
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
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 派文学,源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欧美等国, 在 20 世纪世界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家 萨缪尔·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
代表作品 《等待戈多》、《最后一局》、《快乐时光》
主题意义 生存的 尴尬 首先,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
人”;其次,大量引用宗教性隐喻和
类比;最后,大量运用反讽的方法。
2.荒诞派戏剧
艺术形式 游戏、 虚幻、 时间 人物动作滑稽,对话、独白喋喋不休、毫无意义。
拥抱的是一个虚幻的梦。
时间无情地把人、世界推向宿命的终
点。
荒诞实质 现实 的真 反映人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人们
间的隔绝与分离,要人们正视现实,
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
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艺术特色
1.试分析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他细节,同时结合时代背景。
【探究整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
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迷离恍惚,浑浑噩
噩,没有自我,也没有尊严,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倾心点拨】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其
他们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
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
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没有可以
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
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
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
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
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① 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 “ 期
待”、“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
可以看出戈多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这种处境
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谁也不清楚,
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
的希望。
②既然是虚无缥缈的希望,又不可实现,但两个流浪汉都
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西方社会中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
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
这也是 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2.剧中反复出现的对白中,“戈多”究竟是什么?
【探究整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3.《等待戈多》是怎样将喜剧与悲剧因素融合在一起的?
剧的内涵与审美价值等。
【探究整理】《等待戈多》表现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与环
境的冲突。贝克特以闹剧的方式,随意涂抹马戏团小丑般的人
物。他们欲生不成,求死不得,行尸走肉般苟活,却还全然不
知,盲目乐观。因而,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一幕人类的悲剧。
然而《等待戈多》的戏剧效果却不是这样。当看到爱斯特拉冈
在筋疲力尽地脱靴子时,读者或观众都不禁哑然失笑。
【倾心点拨】要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悲剧和喜
然而这种笑是一种凄然的笑,笑中含悲。因为其根本上表现的
是人类的痛苦境地。剧中有个非常典型的场面:弗拉季米尔和
爱斯特拉冈久等戈多不来,异常绝望,打算上吊自杀,这当然
是悲剧性场面,但两人又因体重不同而发生谁先谁后的争执,
又赋予场面以某种喜剧色彩。正是在这种悲喜交融、凄苦异常
的笑中,更好地表达了人生的悲惨。
楼 主 我们在此之前已学过几篇戏剧课文,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
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的语言(包
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这一类戏剧是传统戏剧,而《等
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试通
过比较分析其荒诞性的具体表现。
第 1 楼 传统戏剧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较具体的社
会属性。如《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在他们
身上有鲜明的烙印。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两个,在
他们身上并没有体现社会属性,人物也缺乏独特的个性。他
们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的,象征着人类
生活的单调、困窘和无价值。
【探究主题】比较探究荒诞性的表现
第 2 楼 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
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
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示不出逻辑上
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
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
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
第 3 楼
乎什么也没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