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优化训练》201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9 报任安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随堂优化训练》201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9 报任安书(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11 14: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9 报任安书(节选)
1.字音识记
2.通假字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消耗)



(

)



(
mèn
)


(

)


(
tǎng
)



(

)

(

)


(
léi
)


(
xiè
)



(
yùn
)



(
nǎng
)


(
líng
)


(

)



(
zān
ɡ
)



(
quē
)


(
jué
)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
④放失旧闻 ( )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
⑥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债务)
3.古今异义
“底”通“抵”,都,表示
总括一般的情况
“失”通“佚”,乱,丢失
“纪”通“记”,历史记录


私心


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志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意气
勤勤恳恳




古义:________
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唯倜傥
非常


之人称焉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卓越超群。
今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





十分



念父母,顾
妻子


古义:__________
妻子和儿女

今义:妻子。

下流


多谤议
古义:______________
处于卑贱的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大底圣贤
发愤


之所为作也
古义:抒发愤懑。
今义:决心努力。
4.一词多义
于是、就
两次
他的
疑问代词,怎么
兼词,于此
反对、责备
错误、不对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空文以自见
(
使
……
流传
)

以污


先人
(
使
……
受辱
)
(2)
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子



(
受膑刑
)

若望仆不相


(
效法
)
(3)
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
牛马


走司马迁再拜言
(
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被动句
①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②韩非囚秦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
(3)宾语前置句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状语后置句
①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②教以慎于接物
③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
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司马迁在此信中
委婉解说实在无法做到任安所希望的“推贤进士”,
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一腔悲愤,坦陈自己受刑后“隐忍苟
活”,选择在缧绁之下、谤议之中痛苦挣扎,忍辱负重,就是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
1.知人论世
见《鸿门宴》“资料助读”。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
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
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
(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
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
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
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
自己。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
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直到任安临刑
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3.文体介绍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
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
( 《 ( 《
“答……书”、“与……书”、“上……书”、“寄……书”
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上
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要点一: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1.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分析,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动
力是什么?
【探究整理】司马迁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
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
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
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
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
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
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
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
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
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
“就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了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
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戳,
岂有悔哉”!
2.司马迁在本文中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整理】《报任安书》一文,处处流露着司马迁内心无
比激愤和痛苦的心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
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
之不得已乎?”这是何等的矛盾痛苦之情。“是以肠一日而九
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
不发背沾衣也。”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
的痛苦矛盾之情中,又蕴涵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激
愤的控诉。
要点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整理】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文情并茂,
把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议论、叙述都带有浓烈的抒情
意味,直抒胸臆、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
个性的知识分子在强大专制制度迫害下内心巨大的痛苦,是汉
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感之作。
【倾心点拨】学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效果。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文章第三
段作者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
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
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
格和沉郁的感情。
②善用排比。
文章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许多排比
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表达感情一
气贯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探究整理】①运用典故。
【即学即用】
续写下面的句子,用上排比修辞。
(1)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总是像海绵吸水似的,去吸取大量
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本里:友谊如珍
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
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如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
了“苦难”对人的积极意义。你认为我们该如何
面对苦难?
第 1 楼 苦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
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我们决不能当弱者。
第 2 楼 苦难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在情况允许
的情况下,与其与苦难艰难斗争浪费时间,不如
绕过这些屏障寻求其他成功之路。
第 3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