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T13
开始时间
0?00”
结束时间
44?08”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案例名称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材
书名:八年级物理
出版社: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学科指导者
信息技术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教学以“巧设情景---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展开,由老师表演的“飞舞的泡沫”这个节目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大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演示吹纸条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引出探究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从而得出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这一结论,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展示及汇报解释漏斗吹乒乓球实验,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再次通过动手操做实验吹蜡烛,教师进而提出液体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现象结合杜甫的诗句让学生继续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对飞机机翼的分析,引出如何能让飞机飞起来,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知道飞机起飞是靠机翼的升力来实现的,从而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最后通过列举安全线及科技与历史进一步巩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小发明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本节教学《流体压强与流苏关系》,教材仅仅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样让学生对其只是有了初步印象,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流体压强与流苏关系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飞机起飞过程,进一步使学生悟出其原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物理。
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地展现出一个精彩的数学世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进行物理实验,进行验证猜想,这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新结合。这一典型实例足以表明计算机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结合提供很好的教学平台。
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物理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物理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物理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四章第五节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采用大量实验操作,讨论总结,从而得出流体中,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这一结论,进而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其有关现象。
教学前首先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但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认识特别少,对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不太了解,生活见识比较少,所以本节课飞机升空是靠机翼的升力来实现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先通过吹纸条实验引出飞机是如何升空这一问题,在通过观看飞机视频,几对机翼的分析加深学生理解,最后让学生得出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生活中与“流体压强和流速有关”的现象。
?
过程与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认识并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流体压强的差异所产生现象的美妙,从而获得多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并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相关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机翼升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一、游戏实验引出课题
说:今天我先为大家带来一个小节目,节目的名称是“飞舞的泡沫”。我的表演道具非常简单。只有两样:第一样是一杯泡沫,还有一样是一段塑料软管。那我现在想做什么呢?我想让这些泡沫从下面管口进去通过管子在从上面飞出去。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吗?…..下面请看老师怎么做,请看管子是空的,这是泡沫,泡沫飞起来了么?再看,开始摇管子,泡沫漫天飞舞。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神奇的物理世界,第四章的第五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板书)
做:关注、期待
想:思考现象可能蕴含的物理知识
做:鼓掌
请同学们关注管口出现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调动情绪
积极参与
实验后,老师看空中,能引导学生关注现象
多媒体
视频再现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演示:吹纸条实验
引导学生猜想流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一、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能猜一下它们的具体关系吗?
1、猜想: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
(1)流速大,压强小
(2)流速大,压强大
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
观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怎样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在实验探究之前我们先看“温馨提示”
老师放幻灯片:“温馨提示”
说:在桌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和消毒用的纸巾。
研究好怎么做,然后再操作。
说:准备好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探究了
指导:帮助调整器材,关注其他组,使之都有成功体验。指导时:提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再现实验过程,一位代表汇报怎么做的,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一起看温馨提示,一名学生大声朗读“温馨提示”
思考交流研究好怎么做,然后准备操作。
积极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少一份严格约束,还能起到暗示作用,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实验。
激活思维;大胆表达。
利于学生设计实验
主动与其它同学交流,发现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做法,会引发思考和灵感。
方便展示;得出正确规律。
多媒体提示
四、验证结论解释原因
说: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实验基本结束,都认真的进行了探究。
说: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同学们请注意看,注意听。
不同的实验至少找一组展示并汇报。
演示:吹蜡烛实验
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压强与流速关系演示器,请看构造,提出问题:为什么开始相平,后来不平?
得出结论
早在伯努利通过大量实验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我们称之为伯努利原理。
做:再现实验过程
说:进行汇报,得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都得出流速大压强小,流速小压强大的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认真观察,储水瓶的横管一端粗一端细,思考得出没放水时根据连通器原理,两竖管中液面相平。
不平也是因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选取典型成功实验展示;
引导生生交流;分析,回答问题。
教师关注,及时发现问题;
如果同学胆怯,可以鼓励“大胆一点”
“相信自己”
总结
强化
多媒体
五、列举实例学以致用
说:普遍规律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同学们能否用伯努利原理解释雪花飞舞的原因?
说:接下来,我们看个图片,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翱翔?
说:飞机的机翼有什么特点?
问:为什么这样形状的机翼就能飞起来呢?
放多媒体突破凸面流速大,平面流速小难点。
解释几个生活实例,放:(多媒体)
(1)
为什么在火车站台上要设计安全线?
(2)
在大海上航行的两艘轮船为什么不能靠的太近?
(3)
我国海上舰艇为
什么采用“前后”护航而不采用“并列”护航?
你还可以尝试探究下面的几个问题:1、汽车尾翼形状与抓地性的关系?
2、风雨天,我们打的伞时常会向上掀起,这又是为何呢?
3、当汽车在路上快速行驶时,路面上的树叶又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
回答:摇管子时上边管口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面管口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压强差的作用使他从上管口飞出。
思考、回答问题飞机能在空中翱翔的原因。
找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进行分析。
(学生回应)
学生看投影
说:------
学生看投影
说:------
引导分析:明确原因,进一步揭示了流速与压强关系,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老师:你很善于思考,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非常好
启发学生要善于思考,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及时运用所学进行知识巩固。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多媒体视频播放
31?22”至38?22”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妙的借用“信息技术”这一利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直观可感、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下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境界。?
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史中的常有经典小故事、物理学家们的趣味轶事,均可通过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极具趣味性,又富物理哲理的而又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完成的小实验;一些需要经历漫长时间的实验;多媒体都可以为我们服务,把微观、抽象的事物变成宏观、具体的画面,通过动画、声响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整节课以“巧设情景-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实验探究一得出结论一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整个过程便于学生的整体把握。
2、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合作实验、讨论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3、创设的情景、设计的实验、列举的实例、布置的作业都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使相关现象的解释直观明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本节课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知识与实验内容要有机结合。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实验要注意其有效性和可参与性;而同时知识又为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注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完后,还要回头想一想,“尝试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揭开科学神秘的棉纱,又可以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2、活动与实验要有选择性。活动不必过多,也不必过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完成几个有趣的可操作性大一点的实验,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注:技术应用对应的时间安排,按照从授课开始为0分0秒计算,填写具体的时间段。例如技术应用: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对应时间安排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