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百合花》《哦,香雪》(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百合花》《哦,香雪》(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0 19:46:06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3.百合花????
哦,香雪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任务情境
素养目标
1.概括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
2.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3.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并作简要点评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和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主旨,探究作者的思想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的人物美、人情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特有的质朴美好的情操,培养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速读挈领
1.《百合花》围绕通讯员组织了哪几个情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答:?
???
?
???
答案 ①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途中与“我”的冲突与对话。②通讯
员向新媳妇借被子的风波。③通讯员上前线为救战友而牺牲。④新媳妇给
牺牲的通讯员补衣服,铺被子。
2.阅读《哦,香雪》,填充下面空缺处的内容。
?
答:??
??
答案????(1)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2)跟旅客和气做买卖 (3)有一只自动合上的
铅笔盒 (4)用鸡蛋换来铅笔盒 (5)独自赶路回家
目标一????赏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与细节描写
百合花
(一)阅读课文第1—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
探究交流
答案 小说中的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
所看到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我”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起
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2.赏析第8段“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
炸弹”。
答:???
?
?
???
??
??
答案 这句话描写出“我”刚刚结识的通讯员的那种腼腆、羞涩、局促的
神态,表现出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3.第11段中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有何作用?
答:???
?
答案 ①一方面点明了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
育了通讯员这样美好的心灵、纯朴高尚的品质,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
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
感情发展,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②大大扩展了作品的
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
美,加强了作品的抒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③运用插叙等方
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4.把下面片段中加点的“数摸”改为“玩弄”可以吗?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
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
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答:??
??
答案 不可以。“数摸”这一动词对通讯员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更突出了
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紧张局促的心理。“玩弄”,摆弄着玩耍,不能表现
通讯员的紧张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第43段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试分析小说结尾“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青年人的脸”的丰富意蕴。
答:?
???
???
?
答案 新媳妇的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的脸,
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
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析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
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1)  ????   ???,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2) 
? 
 ????。在情节上为第二次的出现做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3)  的心理和回部队时(4)  的情绪。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细节,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同志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5)    ????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6)    ????的感情。
答案 (1)朴实、腼腆、执拗 (2)友善、热情、关切 (3)天真质朴 (4)乐
观 (5)万分痛惜 (6)无比爱护、崇敬
哦,香雪
(一)阅读《哦,香雪》首段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
做吗”,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3段中“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既指现代文明世界的物质,也指现
代文明世界的精神。
B.第5段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侧面表现了姑娘
们对台儿沟贫穷、闭塞的环境的厌恶,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衬托出姑娘
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C.“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
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雪的善良与羞怯。
D.香雪更喜欢“皮书包”这个情节,说明文化知识和追求的差异使她与其他
姑娘关注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题,也是小说
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
答案
B
解析????
“侧面表现了姑娘们对台儿沟贫穷、闭塞的环境的厌恶”有误,
该段只是侧面表现了姑娘们的生活环境的艰苦,反映了台儿沟的贫穷、闭塞,
并没有厌恶之情。
8.分析凤娇第一次与“北京话”的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分析她们
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答:???
?
???
?
答案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差距,暗示
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一句体现了凤娇泼辣、口舌伶俐的性格
特点。
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但打趣凤娇的言谈表明其泼辣不在凤娇之下。
(二)阅读课文第46段至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找出文中香雪换回铅笔盒后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思考一下这些描写对人
物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
?
???
?
???
?
???
?
???
答案 景物描写:①第72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
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
的窸窸窣窣的声音”。②第75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
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
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
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③第76段“她环视群山,群
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
诉她应该怎么做”。④第77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
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作用: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图,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香雪的心理变
化过程:怕—不怕—犹豫—坚定。
目标二????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百合花
10.找出文中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句子,各用几个词语概括他们的形象特
点,并说出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
答:?
???
答案 描写句子:略。
人物形象特点:
通讯员——憨厚、腼腆、勇敢、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新媳妇——淳朴、美丽、害羞,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描写手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哦,香雪
11.从全文来看,香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如何看待香雪?
答:??
??
???
?
答案 性格淳朴(或善良、单纯)、腼腆、执着(或自尊、上进)。
香雪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小山村,真诚热烈地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渴求知识。香
雪的梦想令人同情,她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令人赞叹。(意近即可)
目标三????比较两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角度
12.《百合花》与《哦,香雪》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
答:?
???
答案 两篇小说的语言都清新自然,朴实俊逸,富有诗意。
《百合花》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而朴实俊逸。作者善于以清新淡雅的笔触表现细腻柔和的优美,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如写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表现了通讯员热爱生活的形象特点,使小说充满诗意。
《哦,香雪》的语言风格清新婉丽,优美纯净,充满诗意。作者是怀着一颗爱
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笔之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
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作者
在以灵动的语言描写了香雪所见到的山谷夜景之后,又用散文诗般的抒情笔
调写道:“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
人家的再三盘问。”这种清纯流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仿佛从香雪的心底汩
汩流淌出来,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让人遐思,让人向往,让人陶醉。
13.两篇小说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有怎样的效果?
答:?
???
答案 《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
中的“我”讲述出来的。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
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参军不久的
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
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
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相一
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作者感彩的人物——一个
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通讯员形象。
《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这样的叙述角度既表
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作者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
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
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
澜。
(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 如果让你给《百合花》这篇课文设计一幅插图,你准备怎样设计?
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答:???
?
???
?
综合活动
答案 (示例)通讯员躺在棺材里,身上盖着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年轻媳妇正在为他缝补衣服。“我”站在一旁,手里拿着通讯员送“我”的两个馒头。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流利的表达的能力。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触动其心灵的人物和事件,并将其集中在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场景中,还要用流畅的文字加以表述。
建议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最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陈述自己的画面设计。
任务二 《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
怀却都是那样感人。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
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进行简要的点评。
答:???
?
???
?
??
??
?
???
?
???
答案 (示例1)《百合花》。
通讯员要借新媳妇(刚过门才三天)唯一的嫁妆——一条有着百合花图案的
被子,新媳妇当然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
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
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
上”,她一开始又羞又怕,但经过“我”开导,同意做“我”的下手。
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
手夺过被子”。“劈手”一词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
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涩判若两人。刚
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可当看到通讯员为了保护战友而受重伤时,
“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
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她
是在缝补她的一片深情。
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
切、崇敬、痛惜、悼念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
真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性格。
(示例2)《哦,香雪》。
凤娇向“北京话”卖鸡蛋的细节: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在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快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先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文中找,然后在晨读上读
背,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
上台朗读并陈述自己选择此段的理由。
举手投足总关情——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腻刻画,如对人物的
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致描摹。细节
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少了细节描写,人物形
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百合花》的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
世界。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两
次写给“我”开饭时的两个馒头,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洞,三次写新媳
考点提炼
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波澜起
伏,更能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
细节描写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中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和反复等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孙
犁的《芦花荡》中的描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
上。”这一细节,是用拟人的手法来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
顽强生存的姿态。
2.恰当地选用词语
细节描写选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这
些词语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细小动作和不易被人察觉的心理变化。如
《孔乙己》里写孔乙己去酒馆付账时的动作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
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
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摸”字不仅真切地反
映了孔乙己此时山穷水尽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
界。
3.精心地设计道具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小说描写了四次,这
是作者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文中用“脱”和
“穿”大衣,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
畏强的丑态。
  家庭生活中很多细节能体现真情。请观察家庭成员中日常生活的细节,运用上面所讲的描写手法,写一个生活片段,200字左右。
答:?
???
迁移运用
答案 (示例)爷爷的手,拿得了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民,他年复一年的如陶渊明一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的惨淡境况。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村郊被飘来的炊烟裹住时,爷爷才回家。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拍黄瓜。爷爷呼噜呼噜喝完粥,顺便踢走缠在脚下的巴儿狗……偶尔奶奶也夸一夸爷爷捡来的大粪:“这肥好,臭!”老头和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
[点评]????“爷爷呼噜呼噜喝完粥,顺便踢走缠在脚下的巴儿狗……”动作细
节表现了爷爷已经真正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了。“老头和老太太对视一眼,
笑了”说明爷爷听了奶奶的夸奖后很得意,表现了老人的天真又质朴的一
面。
助读资料
一、结识作者
1.清新俊逸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1958年3月,她在《延
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
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
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是“静夜的箫声”。她的
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
传神,善于从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关注女性生存命运的作家——铁凝
铁凝,1957年生,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
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小说大多描写中国北
方大平原上的人物活动。她总结自己的创作说:“对我来说,不变的是对人
的生存、心灵的关注,是对生活不疲倦的体贴和更深刻的理解。”“女性,
是我永远关注的主题。”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大浴女》等,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
《麦秸垛》,散文集《草戒指》《女人的白夜》,有《铁凝文集》。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
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二、探寻背景
1.《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
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
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
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和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
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
记。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政治氛围紧张,她不禁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
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
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
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
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
向外面的新世界。《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作者借台儿沟写出了改
革开放后中国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
悦。
三、文化常识
1.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
2.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它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
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
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
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
境。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
奶的星星》等,都是一种诗化小说,它们或有震撼心魄的激情,或有漾动性灵
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
合的升华。
素材采撷
一、课内挖掘
1.战争中的崇高
《百合花》有着看似三个人的故事,看似普通而又平淡的事件,看似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结果。我们没有办法让无畏的他死而复生,我们也没办法让伤心的
她和悲痛的她在这一刻绽放笑脸,但是通讯员无畏的精神,她和她的纯洁和质
朴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纯洁感情、美好品质的
故事,一首没有爱情却胜似爱情的牧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应用角度 英勇无畏 纯洁质朴 感动
2.大胆走出去
《哦,香雪》中,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仅停留一分钟。这短
短的一分钟,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的冲击,却不能和时间成正比。清纯的山
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开始
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或许会感到紧张、兴奋、向往,或许会感到无奈、
彷徨、恐慌,应该何去何从,从香雪的身上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勇敢面
对,大胆追求。
?应用角度 梦想 追求 选择
二、课外拓展
1.茹志鹃的母爱情缘
茹志鹃和她的女儿王安忆被称为中国文坛的母女花。外界注意到了王安忆的成长与她母亲茹志鹃之间的联系。人们甚至设想茹志鹃是如何引导女儿走向辉煌的作家之路的。但茹志鹃却称王安忆的文学之路是她个人的选择。王安忆则坦言她成为作家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母亲对她最大的影响是母亲这一身份而不是写作方面。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茹志鹃还看过她写的初稿,提过意见。王安忆去文学讲习所学习时,曾把她写的《幻影》寄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以后,就给父亲看,当母亲写回信时,详尽地提了意见。后来茹志鹃拒绝对女儿的作品提意见,因为她觉得作家的作品不是靠改稿改出来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2.去当你的“女高尔基”吧——铁凝的另类选择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尚在农村的铁凝也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希望去上大学,而且她觉得要读就得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她就揣着已经发表的几篇小说,乘
火车跑到北大,她将小说交给中文系办公室的老师,申述说她的数学不好,但
能写小说,能否给予特别对待。后来北大中文系还给她回了一封信,说非常欢
迎她来中文系学习,希望她尽快报考。但河北的老作家们劝铁凝留下,他们
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那你是想当作家呢,还是想当一个北大中文系
的毕业生呢?”铁凝想了想说:“我还是想当一个作家。”铁凝最后放弃了
上大学。
  毫无疑问,铁凝给父母出了一道难题。母亲坚决不同意,她一次又一次伤
心地哭泣,又气又恨地望着女儿,气哼哼地说:“你就去当你的‘女高尔基’
吧。”那时候的中国唯一能够公开推崇的作家大概就是高尔基了,母亲对女
儿无可奈何,只好把气撒在高尔基身上。3.百合花 
哦,香雪
任务情境
素养目标
1.概括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
2.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3.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并作简要点评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小说清新的笔调和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主旨,探究作者的思想意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的人物美、人情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特有的质朴美好的情操,培养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1.《百合花》围绕通讯员组织了哪几个情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答:?
?
?
?
答案 ①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途中与“我”的冲突与对话。②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的风波。③通讯员上前线为救战友而牺牲。④新媳妇给牺牲的通讯员补衣服,铺被子。
2.阅读《哦,香雪》,填充下面空缺处的内容。
答:?
?
?
答案 (1)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2)跟旅客和气做买卖 (3)有一只自动合上的铅笔盒 (4)用鸡蛋换来铅笔盒 (5)独自赶路回家
目标一 赏析小说的景物描写与细节描写
百合花
(一)阅读课文第1—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4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
?
?
?
答案 小说中的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2.赏析第8段“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答:?
?
?
?
答案 这句话描写出“我”刚刚结识的通讯员的那种腼腆、羞涩、局促的神态,表现出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3.第11段中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有何作用?
答:?
?
?
?
答案 ①一方面点明了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通讯员这样美好的心灵、纯朴高尚的品质,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②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美,加强了作品的抒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③运用插叙等方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4.把下面片段中加点的“数摸”改为“玩弄”可以吗?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答:?
?
?
?
答案 不可以。“数摸”这一动词对通讯员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更突出了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紧张局促的心理。“玩弄”,摆弄着玩耍,不能表现通讯员的紧张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第43段至结尾,回答下面的问题。
5.试分析小说结尾“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青年人的脸”的丰富意蕴。
答:?
?
?
?
?
?
?
?答案 新媳妇的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析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文出处
作用分析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1)            ,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2)          。在情节上为第二次的出现做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3)     的心理和回部队时(4)    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细节,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同志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5)     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6)     的感情。?
答案 (1)朴实、腼腆、执拗 (2)友善、热情、关切 (3)天真质朴 (4)乐观 (5)万分痛惜 (6)无比爱护、崇敬
哦,香雪
(一)阅读《哦,香雪》首段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中“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既指现代文明世界的物质,也指现代文明世界的精神。
B.第5段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侧面表现了姑娘们对台儿沟贫穷、闭塞的环境的厌恶,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C.“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雪的善良与羞怯。
D.香雪更喜欢“皮书包”这个情节,说明文化知识和追求的差异使她与其他姑娘关注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主题,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
答案 B “侧面表现了姑娘们对台儿沟贫穷、闭塞的环境的厌恶”有误,该段只是侧面表现了姑娘们的生活环境的艰苦,反映了台儿沟的贫穷、闭塞,并没有厌恶之情。
8.分析凤娇第一次与“北京话”的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分析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答:?
?
?
?
答案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差距,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你们喜欢,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一句体现了凤娇泼辣、口舌伶俐的性格特点。
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那个姑娘”虽没名字,但打趣凤娇的言谈表明其泼辣不在凤娇之下。
(二)阅读课文第46段至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找出文中香雪换回铅笔盒后有关景物描写的句子,思考一下这些描写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
?
?
?
?
答案 景物描写:①第72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②第75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③第76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④第77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作用: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图,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怕—不怕—犹豫—坚定。
目标二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百合花
10.找出文中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句子,各用几个词语概括他们的形象特点,并说出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
答:?
?
?
?
答案 描写句子:略。
人物形象特点:
通讯员——憨厚、腼腆、勇敢、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新媳妇——淳朴、美丽、害羞,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描写手法: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哦,香雪
11.从全文来看,香雪具有怎样的性格?你如何看待香雪?
答:?
?
?
?
答案 性格淳朴(或善良、单纯)、腼腆、执着(或自尊、上进)。
香雪生活在闭塞落后的小山村,真诚热烈地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渴求知识。香雪的梦想令人同情,她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令人赞叹。(意近即可)
目标三 比较两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角度
12.《百合花》与《哦,香雪》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
?
?
答案 两篇小说的语言都清新自然,朴实俊逸,富有诗意。
《百合花》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而朴实俊逸。作者善于以清新淡雅的笔触表现细腻柔和的优美,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如写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表现了通讯员热爱生活的形象特点,使小说充满诗意。
《哦,香雪》的语言风格清新婉丽,优美纯净,充满诗意。作者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的,于是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写山、写树、写小溪、写火车,笔之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作者在以灵动的语言描写了香雪所见到的山谷夜景之后,又用散文诗般的抒情笔调写道:“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这种清纯流畅、朴素自然的语言,仿佛从香雪的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让人遐思,让人向往,让人陶醉。
13.两篇小说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有怎样的效果?
答:?
?
?
?
?
?
?
答案 《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我”讲述出来的。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参军不久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作者感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通讯员形象。
《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这样的叙述角度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作者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澜。
(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 如果让你给《百合花》这篇课文设计一幅插图,你准备怎样设计?请用一段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答:?
?
?
?
?
?
?
答案 (示例)通讯员躺在棺材里,身上盖着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年轻媳妇正在为他缝补衣服。“我”站在一旁,手里拿着通讯员送“我”的两个馒头。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流利的表达的能力。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触动其心灵的人物和事件,并将其集中在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场景中,还要用流畅的文字加以表述。
建议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最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陈述自己的画面设计。
  任务二 《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进行简要的点评。
答:?
?
?
?
?
答案 (示例1)《百合花》。
通讯员要借新媳妇(刚过门才三天)唯一的嫁妆——一条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新媳妇当然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她一开始又羞又怕,但经过“我”开导,同意做“我”的下手。
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一词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涩判若两人。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可当看到通讯员为了保护战友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她是在缝补她的一片深情。
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性格。
(示例2)《哦,香雪》。
凤娇向“北京话”卖鸡蛋的细节: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在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快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 先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文中找,然后在晨读上读背,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各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朗读并陈述自己选择此段的理由。
举手投足总关情——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腻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致描摹。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少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百合花》的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两次写给“我”开饭时的两个馒头,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洞,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波澜起伏,更能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
细节描写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中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和反复等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孙犁的《芦花荡》中的描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细节,是用拟人的手法来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2.恰当地选用词语
细节描写选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这些词语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细小动作和不易被人察觉的心理变化。如《孔乙己》里写孔乙己去酒馆付账时的动作细节:“排出九文大钱”和“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字既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人;又是对短衣帮的取笑表示若无其事,以掩饰内心的不安。“摸”字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时山穷水尽的经济处境,同时也表明了孔乙己沮丧的内心世界。
3.精心地设计道具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小说描写了四次,这是作者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而精心设计的“道具”。文中用“脱”和“穿”大衣,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
  家庭生活中很多细节能体现真情。请观察家庭成员中日常生活的细节,运用上面所讲的描写手法,写一个生活片段,200字左右。
答:?
?
?
?
答案 (示例)爷爷的手,拿得了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民,他年复一年的如陶渊明一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的惨淡境况。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村郊被飘来的炊烟裹住时,爷爷才回家。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拍黄瓜。爷爷呼噜呼噜喝完粥,顺便踢走缠在脚下的巴儿狗……偶尔奶奶也夸一夸爷爷捡来的大粪:“这肥好,臭!”老头和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
[点评] “爷爷呼噜呼噜喝完粥,顺便踢走缠在脚下的巴儿狗……”动作细节表现了爷爷已经真正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了。“老头和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说明爷爷听了奶奶的夸奖后很得意,表现了老人的天真又质朴的一面。
一、结识作者
1.清新俊逸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1958年3月,她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是“静夜的箫声”。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2.关注女性生存命运的作家——铁凝
铁凝,1957年生,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小说大多描写中国北方大平原上的人物活动。她总结自己的创作说:“对我来说,不变的是对人的生存、心灵的关注,是对生活不疲倦的体贴和更深刻的理解。”“女性,是我永远关注的主题。”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大浴女》等,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麦秸垛》,散文集《草戒指》《女人的白夜》,有《铁凝文集》。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二、探寻背景
1.《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和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政治氛围紧张,她不禁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作者借台儿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三、文化常识
1.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
2.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它具有诗的审美目标,它或表现为整体构思上寓于诗情,或表现为局部的描写充满诗意。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都是一种诗化小说,它们或有震撼心魄的激情,或有漾动性灵的抒情,充满了诗的基调、诗的韵致、诗的醇味,是作家心灵同客观世界的契合的升华。
一、课内挖掘
1.战争中的崇高
《百合花》有着看似三个人的故事,看似普通而又平淡的事件,看似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结果。我们没有办法让无畏的他死而复生,我们也没办法让伤心的她和悲痛的她在这一刻绽放笑脸,但是通讯员无畏的精神,她和她的纯洁和质朴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纯洁感情、美好品质的故事,一首没有爱情却胜似爱情的牧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应用角度 英勇无畏 纯洁质朴 感动
2.大胆走出去
《哦,香雪》中,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仅停留一分钟。这短短的一分钟,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的冲击,却不能和时间成正比。清纯的山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开始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我们或许会感到紧张、兴奋、向往,或许会感到无奈、彷徨、恐慌,应该何去何从,从香雪的身上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勇敢面对,大胆追求。
应用角度 梦想 追求 选择
二、课外拓展
1.茹志鹃的母爱情缘
茹志鹃和她的女儿王安忆被称为中国文坛的母女花。外界注意到了王安忆的成长与她母亲茹志鹃之间的联系。人们甚至设想茹志鹃是如何引导女儿走向辉煌的作家之路的。但茹志鹃却称王安忆的文学之路是她个人的选择。王安忆则坦言她成为作家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母亲对她最大的影响是母亲这一身份而不是写作方面。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茹志鹃还看过她写的初稿,提过意见。王安忆去文学讲习所学习时,曾把她写的《幻影》寄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以后,就给父亲看,当母亲写回信时,详尽地提了意见。后来茹志鹃拒绝对女儿的作品提意见,因为她觉得作家的作品不是靠改稿改出来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2.去当你的“女高尔基”吧——铁凝的另类选择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尚在农村的铁凝也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希望去上大学,而且她觉得要读就得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她就揣着已经发表的几篇小说,乘火车跑到北大,她将小说交给中文系办公室的老师,申述说她的数学不好,但能写小说,能否给予特别对待。后来北大中文系还给她回了一封信,说非常欢迎她来中文系学习,希望她尽快报考。但河北的老作家们劝铁凝留下,他们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那你是想当作家呢,还是想当一个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呢?”铁凝想了想说:“我还是想当一个作家。”铁凝最后放弃了上大学。
  毫无疑问,铁凝给父母出了一道难题。母亲坚决不同意,她一次又一次伤心地哭泣,又气又恨地望着女儿,气哼哼地说:“你就去当你的‘女高尔基’吧。”那时候的中国唯一能够公开推崇的作家大概就是高尔基了,母亲对女儿无可奈何,只好把气撒在高尔基身上。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吧!
一、基础达标(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朱光潜先生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朱光潜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又如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光潜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要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让人生有价值,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排比、引用、拟人
B.比喻、引用、夸张
C.借代、拟人、夸张
D.借代、排比、拟人
答案 A “让人生有意义,让人生有价值,让人生有味道”是排比;“天若有情天亦老”“慢慢走,欣赏啊”是引用;“花会笑,海会哭”是拟人。故选A。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海会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
?
?
答案 原文阐明了美学的本质,分句与分句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改后的内容不合逻辑,也不能准确阐明美学的特点。
解析 “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与“花会笑,海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之间用“所以”连接,构成逐层因果关系,句子的逻辑清晰,表达连贯。改写后的句子,分句之间逻辑关系混乱不清,表达不连贯。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
?
?
答案 (示例)①《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②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解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光潜的《谈美》。第①空在段首,具有总括段意的性质,根据下文“譬如美和距离问题”“又如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推知第①空应填“《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之类的内容;第②空,“‘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可知本空与后面的分句形成转折关系,故应填“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之类的内容。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这个小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    的温存和粗暴。?
(2)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    。?
(3)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    。?
A.给予  蠕动  慷慨大度
B.给予  蠕动  宽宏大量
C.寄予  前行  宽宏大量
D.寄予  前行  慷慨大度
答案 A “给予”范围广;“寄予”多指给予(同情、关怀等)。由下文“温存和粗暴”可知,此处应填“给予”。“蠕动”指像蚯蚓爬行那样动,用在此处比“前行”更准确。“慷慨大度”指毫不吝惜钱财;“宽宏大量”形容人度量大。结合语境可知,应选“慷慨大度”。
5.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保留全部信息。(5分)
  他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窘迫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建设家乡是他们美好的愿望。
答:?
?
?
?
答案 同一片蓝天下,他们都是怀有远大的理想而没有被窘迫的生活磨灭斗志的、怀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的山里孩子。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一个包容量最大的、可以作为长句的主干的部分;其次要将其他句子成分变换成短语,去掉相同的成分,分别作句子的定语或状语;最后按照一定的语序将各修饰语加入主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长单句。
6.班级准备举办一个革命文学作品研讨交流会。同学们选出了《百合花》《荷花淀》和《沁园春·长沙》这三篇作品,请你任选一部作品,为其写一则推荐词。(6分)
答:?
?
?
?
答案 略。
解析 推荐词要把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概括出来。
7.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给通讯员被子?而“我”一出面却借给“我”了。通讯员颇不服气地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结合全文,设想一下,通讯员借被子时和新媳妇是怎样对话的,请补充下面的对话。要求:语言简洁明了,符合时代特征和人物性格。(5分)
通讯员(硬着头皮):
大嫂,我……我想借你的被子用用。
新媳妇:
(1)?
?
?
通讯员(满脸通红):
(2)?
?
?
新媳妇(笑):
(3)?
?
?
通讯员(急了):
(4)?
?
?
新媳妇(笑得更狠了):
(5)?
?
?
通讯员(急了):
不借就算了!
答案 (示例)(1)你一个男的,借我的被子干啥?
(2)借……借被子是打仗用的,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
(3)打仗用枪,谁家打仗用被子?再说,你这么个小孩子,能打仗?
(4)谁说我小了,我参军一年多了,我也是老兵了。
(5)老兵拿被子打仗?
解析 结合通讯员憨厚、单纯的性格特点,可以推知通讯员说的“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不假。一个男性借女性的被子,难免会被拒绝。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没有讲清,新媳妇误会了他的意思,不借给他被子,所以他才会说新媳妇“死封建”。注意新媳妇年轻女性的身份和“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可以猜想,二人的对话是轻松、好笑的。
二、阅读提升(15分)
(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嘱 咐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多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着,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着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一家团聚。”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二十九岁,头发虽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还是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女人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了一晃吗?明天早上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咱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呆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跑,累得直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了,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的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里面汹涌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小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慢一些,疯了!”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呆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着这一天。这一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和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造的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反动派又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你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运用“成天说”“你爹哩”“整天价”等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平原农村生活的熟悉。
B.作者没有让水生爹正面出现,而是借水生嫂的叙述,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水生夫妻短暂相聚又分离的故事,以时间为节点,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富有层次而又浑然一体。
D.“这不回来晃了一晃吗?”“你慢一些,疯了!”这些语言自然朴实,体现了水生的直爽,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
答案 D “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错误。
9.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答案 ①关心丈夫、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多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多年的风风雨雨,说不尽的辛酸,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②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③勤劳善良,关爱家人。在抗战时期,她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解析 文中写到水生嫂盼望丈夫能像星星一样在眼前晃一晃,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关爱,担心他的安全。水生抗战多年第一次回家,但第二天就要去参加战斗。水生嫂去撑冰床去送他,并且最后忍着眼泪,笑着嘱咐丈夫好好打仗,等着丈夫胜利的消息,可见水生嫂的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她虽然想念丈夫,但并没有想叫他回来,表明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抗战。水生嫂回忆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把孩子抱养大,孝敬老人,给老人送终,能看出水生嫂的勤劳善良以及对家人的关爱。
10.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在外打仗和水生嫂在家的生活状况。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③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对彼此深深的思念,在冰床上的对话表现出二人的深明大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时必须回归文本,分析对话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文章的开头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交代了分别的数年间二人的生活,从而补充交代了故事的内容。夜深的时候,水生说明天还要去参加战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引出了分别时水生嫂嘱咐丈夫的情节。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的表现,表现出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也表现出二人的深明大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