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 插秧歌
任务情境
素养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3.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写一个你熟悉的平凡的劳动者,向劳动者致敬,不少于800字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体会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芣 苢
整体阅读
基础夯实
译读《芣苢》,回答问题。
芣 苢
采采①芣苢②,薄言③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
答案 B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的美感”。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
答案 这首诗写劳动者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1.解释词语。
①采采: 茂盛的样子。 ?
②芣苢: 车前草。 ?
③薄言: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
④有: 取得,获得。 ?
⑤掇: 拾取,摘取。 ?
⑥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
⑦袺: 提起衣襟兜东西。 ?
⑧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
[知识点拨]
重章叠唱
《芣苢》这首诗明显运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用了六个动词,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表述出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答案 茂盛的车前草,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车前草,掖起衣襟兜起来。
插秧歌
整体阅读
基础夯实
译读《插秧歌》,回答问题。
插秧歌
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笠是兜鍪②蓑③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④。
(2)唤渠⑤朝餐歇半霎⑥,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⑦未匝⑧,照管⑨鹅儿与雏鸭。”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答案 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1.解释词语。
①抛秧: 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
②兜鍪: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
③蓑: 蓑衣。 ?
④胛: 肩胛。 ?
⑤渠: 他。 ?
⑥半霎: 极短的时间。 ?
⑦莳: 移栽、种植。 ?
⑧匝: 布满、遍及。 ?
⑨照管: 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
续表
整体阅读
基础夯实
2.第四联是农夫回答农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农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答:?=====================================================
========================================================================================================================================================================
答案 “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他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
(2)译文:?=======================================
答案 (1)斗笠做头盔蓑衣做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胛。
(2)
呼唤他歇息一会儿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劳作不回答。
目标一 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芣 苢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
答案 第一问: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有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换的,其余内容全是相同的。
第二问: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换中,又生动地表现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2.诗歌中不同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用心选取的?可以调换顺序吗?请说明原因。
答:=====================================================================================================================================================================================================================================================================================================================
答案 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择的,不可以调换顺序。劳动者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用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劳动者越采越多、越采越快,劳动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作者通过对劳动者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提起衣襟兜东西的动作的真切描写,突显了劳动者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特点。所以,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插秧歌
3.此诗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种全副武装的意味,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的题旨。
4.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答:???
====================================================================================================================================================================================================================================
答案 (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一家人的肢体动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目标二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5.《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答:====================================================================================================================================================================================================================================
答案 ①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有一些美丽的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芣苢一边唱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②劳作之乐。《插秧歌》表现了农忙时节的劳作之乐,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 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以“阅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下面的诗句提取成语并进行解释。
(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 ?
解释:
====================================================================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
解释:
?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 ?
解释:
?
答案 (1)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2)孔武有力 勇武而有力量。
(3)投桃报李 别人给我送来桃,我送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比喻友好交往,礼尚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
释义:什么事情都有开始,很少能有个终了。告诫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
启示:
??
???
答案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 可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分享学习成果。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任务二 研究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的确,当下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该劳动而不愿劳动”,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劳动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让学生劳动、不会让学生劳动”。
对于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解答本题,应明确什么是劳动教育。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我们要对劳动的过程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当下,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是窄化、异化、娱乐化、工具化。其实,劳动并不意味着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可以激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内在生命力,使其拥有充实的人生。
那么,面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软化、淡化,板子能不能都打在孩子身上呢?显然不能。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所以,在新时代,全社会应重塑劳动教育观,激活个体的内在生命力,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本题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有效地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如何推进符合当下学生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等等。
[例文] 略。
赏析诗歌的结构特色
1.赏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以《芣苢》为例。这首诗结构单调,却给人以特殊的感受,在重章叠唱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由此可见,诗歌的构思立意往往通过篇章的结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体现了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2.“2关注+2分析”鉴赏结构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等。
(2)关注诗歌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换或空间转换的语句;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歌中,注意具有卒章显志作用的语句。
(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
(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总领全篇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1.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因为天旱,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②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
?=============================================================================================
答案 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
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进行具体分析。
答:
??
============?
答案 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百姓因秋旱而盼望下雨,就发出感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涸鳞”表面写在干涸的湖泥中的鱼,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因旱情而受苦的百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期盼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原味诗译]
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争相比高。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
一、结识作者
清新自然——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
二、探寻背景
1.《芣苢》:这首诗是先秦时期周地人民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图画,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三、文化常识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中有31篇周颂,5篇商颂,4篇鲁颂。《诗经》另有6篇笙诗,有题目而无内容。《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爱情、政治、战争、徭役、祭祀、宴饮等方面。《诗经》中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还展示出当时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面向现实的传统。
先秦诸子颇为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时,曾明确让弟子学习《诗经》。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也多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诗经》在西汉时期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典。
一、课内挖掘
1.劳动者之歌——《芣苢》
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劳动者,在那平原旷野之上,明媚的春光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芣苢,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谣。那样的情景于明快中富有诗情画意。
应用角度 劳作 自由 欢快 和谐
2.劳作中的快乐——《插秧歌》
清晨初起,原野蒙蒙,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披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抛秧、接秧、拔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浑身都被雨淋透了。
应用角度 劳作之乐 劳动之美 协作收获 各司其职
二、课外拓展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
2019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为快递小哥深情点赞。春节前夕在北京市考察调研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平凡孕育着伟大。”快递小哥成了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崇尚。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来致富,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五彩斑斓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生活靠奋斗来获得。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快递员是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新职业之一,他们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大街小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快递员的赞许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弘扬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快递员是普通劳动者的缩影。对快递员的青睐,表现出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欣赏。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从“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到“人民楷模”称号获得者朱彦夫、李保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积极建设我们的国家,使国家出现了改天换地的发展奇迹。普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中缺不了、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这些年,大学保安奋发图强考上名牌大学,快递小哥脱颖而出夺得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技工刻苦钻研勇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类似新闻不绝于耳,这让人们见证了普通劳动者的大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0日)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吧!
?
?
?
?
?
?
?
?
??
一、基础达标(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芣苢(fú
yǐ) 拾掇(duo) 兜鍪(móu)
B.捋袖子(lǚ)
袺(jié)
莳秧(shì)
C.襭(xié)
半霎(shà)
胛骨(jiǎ)
D.折腰(zhé)
秧根(yānɡ)
匝地(zā)
答案 B “捋”应读“luō”。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C.笠是兜鍪蓑是甲(盔甲)
D.唤渠朝餐歇半霎(水渠)
答案 D 渠:他。
3.下列对《芣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者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热情,流露出了人们劳动的喜悦。
答案 A “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表述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答案 C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中的“连枷”是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与打稻相关;②由“种密”“移疏”“行间”等信息可判定这是描绘插秧的场景;③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此项描写的是水车灌溉稻苗的场景;④“机杼”是用来织布的。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多为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正乐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方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答案 D “全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时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
(2)《芣苢》中,写采芣苢时提起衣襟兜住的两句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并写出春雨之密、之集、之大的两句是:“ , 。”?
答案 (1)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3)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7.对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某些学者”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6分)
《诗经》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被赋予经典的意义,但是后来,当它成为经典以后,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某些学者掩盖,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
??
答案 某些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解析 以“某些学者”为开头,即以“某些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要连贯,但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8.(2020山东济宁高一期末)请对下面的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70字左右。(6分)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据了解,目前各部门正加快部署新一轮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确保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2019年12月19日,商务部表示,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向市场投放4万吨中央储备猪肉,后续将根据市场的情况,适时加大中央储备肉的投放力度。同时,指导地方视情况投放地方储备肉,与中央储备肉投放形成联动效应。此前两天,2019年12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将增加生猪生产,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对有关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两节”期间,将择机进行中央储备肉的投放工作。
答:???
?
??
答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特别是“两节”期间要“保供稳价”。各部门正在加快部署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并根据市场情况,投放储备肉。
解析 导语部分可筛选出关键信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各部门正加快部署新一轮生猪稳产保供新举措”“‘两节’期间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可结合这些内容及下文整理出答案。
二、阅读提升(2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9分)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叶子茂盛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硕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C.本诗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对偶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答案 D 章法结构上不是对偶手法,而是重章叠唱。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
???
?
??
答案 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烘托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果、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为比喻。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二)(2020福建三明高一检测)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9分)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蛮榼(kē):少数民族的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用作犬的代称。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首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南村、北村雪后初晴、梅花映雪的美景。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答案 A “‘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错。诗歌写的是元日时的田家情景,“元日”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间。
1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答案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明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梅花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蛮榼出门”“乌龙迎路”,写人们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三)(2019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
1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
??
???
?
??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共35张PPT)
6.芣苢 插秧歌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
与交流(一)
任务情境
素养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3.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写一个你熟悉的平凡的劳动者,向劳动者致敬,不少于800字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特点;体会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芣 苢
整体阅读
译读《芣苢》,回答问题。
芣 苢
采采①芣苢②,薄言③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⑧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
B
解析????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的美感”。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
???
答案 这首诗写劳动者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基础夯实
1.解释词语。
①采采:
????
②芣苢:
????
③薄言:
??
④有:
????
⑤掇:
????
⑥捋:
????
⑦袺:
????
⑧襭:
????
茂盛的样子。
车前草。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知识点拨]
重章叠唱
《芣苢》这首诗明显运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用了六个动词,将劳动的
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
自然地表述出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
答案 茂盛的车前草,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的车前草,掖起衣襟兜起来。
插秧歌
整体阅读
译读《插秧歌》,回答问题。
插秧歌
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笠是兜鍪②蓑③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④。
(2)唤渠⑤朝餐歇半霎⑥,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⑦未匝⑧,照管⑨鹅儿与雏鸭。”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
??
????
答案 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2.第四联是农夫回答农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农夫“只不答”,这该怎
么理解?
答:???
?
??
??
答案 “只不答”,并不是说农夫对农妇的话置若罔闻,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
妇“朝餐”“歇半霎”的请求。他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
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
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基础夯实
1.解释词语。
①抛秧:
????
②兜鍪:
????
③蓑:
????
④胛: ?
???
⑤渠: ?
???
⑥半霎: ?
???
⑦莳: ??
??
⑧匝:
????
⑨照管:
????
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布满、遍及。
移栽、种植。
极短的时间。
他。
蓑衣。
肩胛。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译文:????
?
???
(2)译文:??
??
??
??
答案 (1)斗笠做头盔蓑衣做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胛。
(2)
呼唤他歇息一会儿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劳作不回答。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探究交流
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
答案 第一问: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全诗有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
(“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换的,其余内容全是相
同的。
第二问: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
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换中,又生动地表现
了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芣
苢
2.诗歌中不同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用心选取的?可以调换顺序吗?
请说明原因。
答:??
??
答案 这六个字是作者用心选择的,不可以调换顺序。劳动者开始是一叶一
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用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
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劳动者越采越多、越采越快,劳动热情也越来
越高涨。作者通过对劳动者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提起衣襟兜东西的动作的
真切描写,突显了劳动者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特点。所以,这六个字是作者
用心选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插秧歌
3.此诗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
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
??
答案????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
喻“笠”和“蓑”,有一种全副武装的意味,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
也突出了农忙的题旨。
4.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
答:???
?
???
?
答案 (示例)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
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
撷取一家人的肢体动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目标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5.《芣苢》《插秧歌》描写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我们能从中感受
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答:??
??
答案 ①采撷之乐。读《芣苢》,仿佛看到在春光中,有一些美丽的姑娘行走
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姑娘们兴致勃勃,她们一边采摘芣苢一边唱
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②劳作之乐。《插秧歌》表现了农忙时节的
劳作之乐,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并小憩片刻,
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
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
(以下任务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每个小组任选其一)
任务一 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以“阅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综合活动
1.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
据下面的诗句提取成语并进行解释。
(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 ????
解释:??
??
(2)“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 ????
解释:??
??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 ????
解释:??
??
答案 (1)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2)孔武有力 勇武而有力量。
(3)投桃报李 别人给我送来桃,我送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比喻友好交往,礼尚往来。
2.《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
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
释义:什么事情都有开始,很少能有个终了。告诫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
启示:???
?
答案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
【教师专用·活动组织提示】????可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分享学习成果。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任务二????研究显示,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的确,
当下的劳动教育是弱化、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该劳动而不愿劳动”,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劳动而舍不得要求”,学校“不敢让学生劳动、不会让学生劳动”。
对于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
袭、套作;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解答本题,应明确什么是劳动教育。干活是劳动,但不一定是劳
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我们要对劳动的过程进行设计,
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
当下,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是窄化、异化、娱乐化、工具化。其实,劳动并不
意味着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可以激活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内在生命
力,使其拥有充实的人生。
那么,面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软化、淡化,板子能不能都打在孩子身上呢?显
然不能。究其根源,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
上。所以,在新时代,全社会应重塑劳动教育观,激活个体的内在生命力,重视
劳动教育,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本题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劳动的新内涵;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更有效地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如何推进符合当下学生特点
的劳动教育课程;等等。
[例文] 略。
赏析诗歌的结构特色
考点提炼
1.赏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以《芣苢》为例。这首诗结构单调,却给人以特殊的感受,在重章叠唱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由此可见,诗歌的构思立意往往通过篇章的结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体现了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2.“2关注+2分析”鉴赏结构技巧
(1)关注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等。
(2)关注诗歌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
找那些表示时间转换或空间转换的语句;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歌中,注
意具有卒章显志作用的语句。
(3)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
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等。
(4)分析诗歌某一句的作用时要从诗歌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首尾呼应、承上启下、总领全篇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判断该句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典例研磨
1.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因为天旱,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
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表明,
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②
直抒胸臆,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
???
?
答案 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
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木争相比高。
3.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进行具体分析。
答:??
??
答案 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百姓因秋旱而盼望下雨,就发出感
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涸鳞”
表面写在干涸的湖泥中的鱼,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因旱情而受苦的百姓。这首
诗表达了诗人期盼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
[原味诗译]
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
好像一动不动,岸边的树争相比高。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只要
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哪里敢畏惧旅途风雨波涛之苦呢?
一、结识作者
清新自然——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
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
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
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
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
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
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
助读资料
二、探寻背景
1.《芣苢》:这首诗是先秦时期周地人民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图画,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
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三、文化常识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
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
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指朝廷正乐,分为
大雅和小雅,大雅有31篇,小雅有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中有31篇
周颂,5篇商颂,4篇鲁颂。《诗经》另有6篇笙诗,有题目而无内容。《诗经》
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爱情、
政治、战争、徭役、祭祀、宴饮等方面。《诗经》中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
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还展示出当时人
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面向现实的传统。
先秦诸子颇为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时,曾明确让弟子学习《诗经》。
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也多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诗
经》在西汉时期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典。
素材采撷
一、课内挖掘
1.劳动者之歌——《芣苢》
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劳动者,在那平原旷野之上,明媚的春光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芣苢,唱着“采采芣苢”的歌谣。那样的情景于明快中富有诗情画意。
?应用角度 劳作 自由 欢快 和谐
2.劳作中的快乐——《插秧歌》
清晨初起,原野蒙蒙,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披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抛秧、接秧、拔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浑身都被雨淋透了。
?应用角度 劳作之乐 劳动之美 协作收获 各司其职
二、课外拓展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
2019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为快递小哥深情点赞。春节前夕
在北京市考察调研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
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
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平凡孕育着伟大。”快递小哥成了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崇
尚。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
离劳动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来致富,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五彩斑
斓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生活靠奋斗来获得。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
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快递员是这些年涌现出来的新职业之一,他们
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穿梭在大街小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快递员的赞许
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弘扬了“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
劳动者最美,奋斗者最幸福。快递员是普通劳动者的缩影。对快递员的青睐,
表现出人们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欣赏。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从“宁
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的
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到“人民楷模”称号获得者朱彦夫、李保国。新中
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积极建设我们的国家,使国家出现了改天
换地的发展奇迹。普通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中缺不了、
少不得、离不开的群体。这些年,大学保安奋发图强考上名牌大学,快递小哥
脱颖而出夺得诗词大会冠军,中国技工刻苦钻研勇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类似
新闻不绝于耳,这让人们见证了普通劳动者的大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