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能力提升同步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能力提升同步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4 14: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焚烧诗书
C.统一度量衡
D.按军功授爵
【答案】D
【解析】按军功授爵就是按军功封赏士兵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为普通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途径,体现了“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故选D项;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的措施,实质上是承认土地私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没有体现“平民”,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是商鞅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属于经济制度建设,与“平民”无关,排除C项。
2.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
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答案】B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刺史负责检查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成绩,判断其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错误判决做出改判意见,主要职能是监察郡县吏治,故选A项;汉景帝时期已经平定了诸侯叛乱,排除B项;刺史重在监察地方,不能参与中央决策,排除C项;刺史具有监察权,郡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排除D项。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6.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土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措(  )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答案】C
【解析】《姓氏录》依据当朝官品的高低,不论门第,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故选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写进《姓氏录》的标准,士族晋升的渠道没有被阻断,排除A项;《姓氏录》依然体现等级观念,排除B项;《姓氏录》以官品为标准,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不涉及官吏选拔标准,排除D项。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可知,监察官员与刑部官员一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体现了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故A项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
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
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可以看出,“士大夫政治”中的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制度,正是因为科举制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故C正确;“士大夫政治”与行政机构高效运转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皇权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B;“士大夫政治”与地方的藩镇无关,且宋代没有藩镇,排除D。
9.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
1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1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答案】A
解析: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故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
12.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河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
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
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
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
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可知,这时期科举考试负责人将《中庸》的语句中抽取、拼凑命题,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内容从儒家经典中选取,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内容,A项错误;题干通过科举考试命题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僵化呆板,未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训诂指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来阐释古书中未理清的具体问题或理论问题,这与题干中科举命题的制定无关,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7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归纳察举制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5分)
【答案】(1)标准: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熟悉法律:能谋善断。特点:自下而上选拔官员;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注重品徳和才能。
(2)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3)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解析】(1)标准: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可知,品德高尚;根据材料“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学识渊博;根据材料“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可知,熟悉法律;根据材料“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可知,能谋善断。特点:根据材料“(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自下而上选拔官员;根据材料“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可知,地方举荐与中央考核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注重品徳和才能。
(2)变化:根据材料“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可知,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根据材料“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可知,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
(3)趋势:根据材料“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可知,唐宋科举制有开放性趋势;根据材料“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知,科举制渐趋于严密。进步性:根据材料“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可知,科举制扩大官吏来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在程序上日趋严密,追求公平公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选官权力在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重视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1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作为丞相副手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分)
解析:(1)主要从御史大夫的职责这一角度入手作答。(2)主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作答。(3)抓住材料三中“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等信息回答。
答案:(1)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加强对官员队伍监察的需要;限制宰相权力的需要。
(2)作用:有助于整饬吏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了皇权。
(3)特点:不断发展完善,且服务于皇权。第4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
1.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线图是“尊君”和“平民”
。“尊君”,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构建一个不容挑战的政治秩序。“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下列措施属于后者的是(  )
A.相地而衰征
B.焚烧诗书
C.统一度量衡
D.按军功授爵
2.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4.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土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措(  )
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7.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8.《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
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
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
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
9.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1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12.清朝嘉庆年间,鲍桂星任河南学政,他在主持地方科举考试时,将《中庸》篇内“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题为“大草”,即取前句尾,后句首,而拼凑成题。这一现象反映清朝科举考试
A.对儒家经典高度重视
B.突出经义的守旧传统.
C.僵化呆板的文字游戏
D.考查考生的训诂功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7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徳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材料三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并归纳察举制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5分)
1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作为丞相副手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
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