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4.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4.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31 06: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解释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通过探究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4.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动手实践等探究技能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在探究实验中,学生能够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品质。
6.通过小组同学的分工协作,培养个人的合作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实验研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探究对叶绿素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2.实施实验过程中单一变量的控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观察叶片的结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找到合适的切片法,这样做虽然有点“费时”,但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3.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伴,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培育出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讨论哪些因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并在上本节课时以组为单位自选实物证据。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探究活动的中心是假设的提出。促生假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显示几组各种绿色植物图片)
师:绿色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深思与遐想,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生: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师: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推理、分析,各组同学依据实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说出本组的观点,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一组:(展示青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绿色,埋在土中没见光呈白色,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阳光下能够形成。(评价: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二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够形成,比如:有的商场窗户都被挡住了,室内用灯光照明,在里面养的花也长的非常茂盛,花的叶也能够呈现绿色,所以我们组认为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形成。(评价:善于动脑,说出了新的观点。)
第三组: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了,我们小组觉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评价:善于观察。)
第四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哪一种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阳光,还是灯光,我们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光下能够形成。(评价:考虑问题比较全面。)
第五组: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我们认为土壤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评价:想象力丰富,科学研究需要有创新意识。)
二、探究实践、共同发展
【提出问题】:你们如何证实本组的观点?
【多媒体播放】重现实验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培育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的过程。
各组从教师处领了三种种子:萝卜、黄豆、麦种。
第一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二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三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两盆均在室内用同亮度的灯照射,一盆放在室温下,一盆放在低温下。
第四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阳光下。
第五组:用两个烧杯,每个都放置了三种种子,其中一个放土壤,一个是营养培养基。两个烧杯都放在阳光下。
三、展示幼苗,得出结论
第一组:阳光下幼苗呈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阳光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二组:灯光下幼苗呈浅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灯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三组:适温培育幼苗呈绿色,较粗壮,低温培育幼苗呈黄或白色,很弱小。
结论:适宜的温度才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四组:灯光下幼苗与阳光下幼苗相比较,绿色略浅些,茎叶略弱些。
结论:光线的强弱影响叶绿素形成。
第五组:两个烧杯的幼苗均呈绿色,较粗壮。
结论:土壤不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四、总结
1、种子萌发后,子叶、叶片和茎的表皮都会产生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2、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五、拓展创新,回归生活
要求学生回家用蒜瓣为家里培育蒜苗,这样既可以为家里增添一抹绿色,还可以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学生品味着生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真是其乐融融。并继续探究下列问题:
1、叶绿素的形成还与哪些条件有关?
2、不同颜色的光会不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六、课堂练习
【创新能力训练】
从叶的横切面上看,从叶的正面看,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形状是否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感学生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及可塑性之强,同时对探究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获取新知识,例如有几棵萝卜幼苗的叶既不是黄色也不是绿色而是白色,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学、讨论终于懂得其原因。在学生的问题中,新的课程资源又不断产生。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