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聆听课《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台湾是我国不可缺失的爱国情怀;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
2.竖笛吹奏并能和演奏主旋律的器乐二胡进行合奏。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出第1、2段旋律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二胡、电子琴、响板等。
情境创设 感受音乐
1.让学生来猜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乐器?(二胡)?
2.教师演奏一小段乐曲,请学生欣赏?
3.提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演奏的乐曲叫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全曲,了解主奏乐器,熟悉民族乐器二胡的结构以及音色特点。
二、技能渗透 整体聆听
1.聆听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
提问:乐曲是由什么乐器做主奏的?乐曲出现了几种情绪?
2.老师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把乐曲分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的情绪特点分别是欢快的和抒情的。?
3接下来就分别来细致的感受体会一下两个主题旋律的情绪特点。
设计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共同欣赏全曲,并通过聆听出两种对比明显的情绪了解乐段划分,熟悉作品的两个主题旋律的情绪特点。
新课教学 分段聆听
第一主题的聆听
1.聆听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的第一主题。并引出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可以和学生一起拿起响板为歌曲《丢丢铜仔》打节奏。提问:注意歌词使用了什么方言??
2.介绍这首歌是台湾宜兰县人民用当地的闽南语来歌唱的,并出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更主观的了解乐曲创作的地域风格。?
3.结合图片,提问:宜兰县地理位置的特点??
4.介绍乐曲创作的背景
5学唱歌曲
?A教师钢琴范唱?B学生跟琴演唱?C二胡伴奏学生演唱??
设计说明:通过了解台湾民歌《丢丢铜仔》的歌曲内容,了解宜兰调,和宜兰这个地理位置。介绍乐曲所表达的主要乐思,进一步熟悉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第二主题的聆听
1.聆听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的第二主题。?
2.提问:是不是与第一主题的旋律明显不一样了?引出运用竖笛吹奏的方式来感受第二主题的旋律?3.气息练习?
A右手放在肚子上,把肚子想象成气球,呼气像气球在放气,肚子慢慢憋下来;吸气像往气球里吹气,肚子慢慢鼓起来。
B吐音练习 4.竖笛吹奏 A讲解“连线” B吹奏练习
竖笛与二胡合奏
设计说明:知识点学习的内容为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通过吹奏竖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小乐器的演奏能力。
整体聆听
学生伴随音乐完整的演唱第一主题和竖笛吹奏第二主题。老师伴随旋律画图。
2.完整聆听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并一起画出本节课的小火车。
3.讲解曲式
四、拓展运用 表现音乐
介绍这首《丢丢铜仔》的出处。
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和主要乐器的音色特点。
拓展大陆的青藏铁路,二胡演奏《天路》
设计说明:通过拓展环节了解民族管弦乐器的乐队编制,了解主要乐器的音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民族管弦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