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积的变化规律︳青岛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积的变化规律︳青岛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31 07:05:09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收益。
教学目标?
?
?
?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具?
?
?
?
课件
教学过程:
积累展示(集体→个人3--4名学生)
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不抄算式,只写得数。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开火车汇报。
总结: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准,进步非常大,真棒!
(或同学们的口算速度和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让我们在平时的口算练习中多多努力,加油!)
课题导入。
师:学校为贫困学生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贫困学生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口头提问)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
板书算式6×2学生计算。
生答:12。
师:谁还记得6、2、12在这道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
生:6和2在这道乘法算式中叫做因数,12叫做积。
师:现在老师要根据这道算式再写一道6×20,等于多少?
学生答:120。
师:请大家观察这两道算式,看看谁变了?谁没变?怎么变的?
生答:我发现,因数6没变,因数2乘10,积也乘10了。
接下来,老师还要根据第一道算式再写一道:6×200等于多少?
生答;1200。
师:这道题与第一题比较,认真观察,你发现这次谁变了?谁没变?怎样变的?
生答:我发现:因数6没变,因数2乘100,积也乘100。
师:如果老师还想出一道题,你能猜到我要出的题是什么吗?
生答:我猜是6×2000.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结果会怎样?
生答:因为第一道算式因数6没变,因数2乘10。第二道算式因数6没变,因数2乘100。所以第三道算式应该是6×2000。结果应该也乘1000,是12000。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刚刚,我们做的都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现在,我想让第一个因数扩大,第二个因数不变,你想让6乘几呢?
生:乘5。
师:好的,现在算式变身为30×2,这时,积又会怎样变化呢?
(师板书30×2。)
(生猜测并验证)
生答:如果因数2不变,因数6乘5,积也会乘5.
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动笔验证一下吧!
生笔算,师巡视。
生完成后答:我们的猜测是对的。看来,乘法算式里,变化的因数既可以是第一个,也可以是第二个。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思考后多生汇报,师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
注意:提醒学生说完整话。
师:我们的这个发现对其它算式是否成立呢?你能举个例子验证一下吗?(多生举例验证,并汇报。如:4×5=20
4×50=200
4×500=2000)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
(大屏幕)齐读
(二)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会怎样呢?(几生发言: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会除以相同的数)
注意:提醒学生说完整话。
积到底会不会也除以相同的数呢,想不想一起来研究一下?
生齐答:想。
3、师: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几生说想法)
生:我们想先写出一道口算,然后一个因数不变,把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看看积是多少,是不是也除以相同的数了,来进行验证。
4、师:大家说的非常好,现在老师也帮大家选出一组算式,供大家参考。请同学们也可以你想用的把算式写在本上,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教师提示:可以参照老师的例子进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5、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多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相同的数)
师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我们知道有一个数是不能做除数的,你知道是谁吗?所以,这里我们除以的数不能是0。
6、师:同学们,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把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完善板书。
师: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大声齐读两遍。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点赞!(手势点赞)
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说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1: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生2: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的确是这样,下面我们就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课件出示:
12×3=
48×5=
8×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4×50=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
(三名同学每人回答一组题)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智力大闯关吧。
三、实践应用:
1、我会填: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扩大100倍。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积也(
)。
2、选一选。
⑴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8,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那么积(

A
、不变
B、
乘10
C、乘4

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4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
A
、乘10
B、除以10
C、不变

24×6=144,当因数6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时,积是(

A、1440
B、14400
C、144
3、找出规律再填空。
15×24=360
5×24=(

15×48=(

30×24=(

15×12=(

15×(24÷a)=360÷(
)(a≠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个长方形草坪面积是200平方米,宽8米。如果宽增加到2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拓展:
师:刚才我发现在积的变化规律中,总有一个因数是不变的,大家想想如果两个因数都变,积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你发现的规律?
生: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
师:同学们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让我们应用规解决问题吧!

中填上运算符号,在
中填上数。
24×75=1800
(24
6
)×(75×6)=1800
(24
3)×(75
)=1800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答案和大家说说。
生汇报,师课件出示答案。
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会除以相同的数。
生3: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
课堂过关:
师:现在检验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时刻到了。
课件出示:
16×17=272
21×32=672
16×170=(

21×320=(

32×170=(

42×320=(

160×34=(

21×640=(

师:请同学们完成小卷38页的课堂过关。
师:请看大屏幕对照答案。(或课下小组长把小卷收上来。)
安全提示:远离施工场所。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30×2=6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
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积的变化规律
180×30=
420×20=
230×20=
120×40=
500×30=
300×30=
250×50=
40×3=
170×30=
40×30=
230×30=
40×300=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41-4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课前活动:完成教学助手中推送的导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活动,铺垫孕伏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小红的作业练习单。
纠正错误,明确笔算乘法的做题方法。
生上台,操作教学助手点评。
二、观察算式,再次探索

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出示自主学习单
(一)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的规律。
1.观察
师:要揭开积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从几个特殊的算式入手观察发现。好,这选择这三个算式来研究吧!
师:比较这三个算式,什么不变(因数6,课件提示),什么变了?(另一因数与积)
师:以6×2=12为标准(板书),第二个算式6×20=120与6×2=12相比,你发现因数与积有什么变化规律?(课件板画图示,图像辅助)
师:第三个算式6×200=1200(板书)与第一算式相比,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板画图示,图像辅助)
2.猜想
师:谁能大胆猜一猜,两个因数相乘,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3.验证
学生反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举例验证),如老师先来举一例。因数×
4,积是多少?就是等于原来积24×
4吗?果然正确。好,大家自己举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同桌交流。反馈,这样的算式能举例完吗?(板书:……6×
(4×a)=(24×a)
4.概括
通过举例验证,你确信了什么?(课件出示概念;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
5.练习
(二)探索“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规律。
1.讨论
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这些算式,以20×
4=80为标准,因数与积之间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然后举例加以验证。
学生反馈,能写出几个这样算式?无数多,我们可以用……6×
(16÷a)=(96÷a)表示,这里a不能等于0,为什么?
2.概括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通过举例验证,你又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概念;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几,积也就除几)。正反读。
3.深化
举例说明你发现的规律。
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4.阅读
通过再次阅读课本,你又有什么发现?(你能把两个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全班学生齐读。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验证规律。
口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独立思考,找出题目出错的原因,并改正。
生上台当小老师,讲解强调解题方法。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
3.
学以致用,实践提升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解决问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展示三种学生习题,评价,总结。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点赞,上光荣榜。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学助手中推送的练习。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时(0除外),积也要乘几或者除以几。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能将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问题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灵活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例3主题情境图。
(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2.导出课题。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发现变化。
观察第一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2→20→200),积也不断变大(12→120→1200)。观察第二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相同,都是4,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20→10→5),积也不断变小(80→40→20)。
2.探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1)6不变F×2×10F=12×10F6×20=120
6不变F×2×100F=12×100F6×200=1200
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20÷2F×4不变F =80÷2F10×4=40
20÷4F×4不变F =80÷4F5×4=20
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3.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5×2F×4不变F=20×2F10×4=40
  6不变F×20÷10F=120÷10F6×2=12
计算结果和积的变化规律相同。
4.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51页“做一做”。
2.完成第54页第1、4、5、10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教材第54页第2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例3:(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第三单元
相关链接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蕴涵着很多规律,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一定会发出其中的奥秘。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神奇缺8数)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以神奇8数引入新课,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呈现研究素材:开火车口算。
8×2=
24×2=
8×20=
12×2=
8×200=
6×2=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感悟数学的规律。)
2、研究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这是不是个规律,研究数学问题不要匆忙下结论,要看它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举例验证)
(3)学生举例验证。
(4)师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研究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仔细观察第二组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2)学生举例验证。
(3)学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猜想,推理与验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4、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为什么把它叫积的变化规律?(学生思考回答)
5、理解记忆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规律,看谁是最强大脑,记得又快又准。学生记忆,同桌互说。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快乐练习:
根据地8
×50=40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
×25=
2、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数学擂台赛。
第一关: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也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也乘8。(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第二关: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5×12=60
25×40=1000
5×24=


25×20=(

5×48=


25×8=(

第三关:大展身手
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长方草坪,将这个长方形草坪的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建后的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3、首尾照应:我行你也行。
4、拓展创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应用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