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1.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1.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31 06: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培养合作意识,探索、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3、4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和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尺子
2.学具准备:尺子、5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8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吗?
(1)出示例1上方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并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教师提示: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3)引导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人是怎样测量石头的宽度、布的长度以及竹子的长度的。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古代的人们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像这样一拃、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长度的知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例1下方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现在我们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因为学生的一拃比教师的一拃短,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相同。
师归纳: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作标准,测得的物体长度才准确。
2.课件出示例2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1)提问: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引导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最左端是“0”,表示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在尺子上,1的后面有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表示从0到1这一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引导学生认识厘米。
①提问:在尺子上,除了从0到1这一长度是1厘米,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②师边讲解边示范:图中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在厘米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③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课件出示例3及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想知道纸条这样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出有多少厘米。
(2)学生自己尝试测量,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小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的哪个刻度,那么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6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2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借助实物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相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