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1.2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1.2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31 06: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1米的长度、1米的高度,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页例4、例5、“做一做”和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2.学具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8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的有关知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呢?
(1)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2)提问:同学们能量一量黑板的长有多少吗?
找两名同学上台测量,汇报结果。
提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更方便的测量方法吗?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量黑板长、人的身高等较长的物体时,用情境图中的量法太麻烦了,人们通常用米尺量。这节课,我们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4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认识米。
(1)找一名同学上讲台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不是感觉测量起来方便很多呢?
教师指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尺量,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引导学生感知1米有多长。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找出1米的长度,感知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图中小男孩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女孩伸开双臂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提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例5,引导学生探究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2)引导学生拿出米尺数一数。
学生自己尝试数一数。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教师指出: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一共有100个1厘米。
如图所示:
所以1米=100厘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1米的长度,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