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安吉县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3分)下列措施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是( )
A.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B.发展燃煤火力发电
C.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D.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2.(3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生成四氧化三铁
B.火星四射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黑色固体
3.(3分)如图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3分)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
5.(3分)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其分子模型可以表示,其中“〇”代表氧原子,“●”代表氯原子,则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2
D.+4
6.(3分)75%的酒精是小范围消毒的理想试剂。它可以使病毒外壳的糖蛋白脱水变性,从而使其失去活性,就不容易进入人体的正常细胞里。关于酒精溶质(C2H6O),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微观角度看:C2H6O中含有8个原子
B.从宏观角度看:C2H6O由三种元素组成
C.从质量角度看:C2H6O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2
D.从变化角度看:C2H6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3分)清明前后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关于森林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8.(3分)如图为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通过足量的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来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铁丝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若燃烧匙中的红磷继续增多,水位上升将更多
D.若燃烧匙中红磷不足,会使测量氧气含量偏少
9.(3分)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甲表示反应前的状态,乙表示反应后的状态,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分子总数不变
B.乙比甲原子总数减少
C.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10.(3分)如图能正确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手机线路的主要原料是铜,还含有金、银、钽等,写出上述一种金属元素的符号:
。
(2)手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工业上它常用二氧化硅制取。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
。
12.化学元素组成万物。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
(1)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
。
(2)现代化学对“元素”做了科学定义,图甲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小科认为这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你认为他的依据是
。
(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图乙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表中空白格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
13.定量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下列A、B、C三个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填序号)。
(2)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
(3)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x的值为11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三、实验探究题
14.为了探究种子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15.小金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如下实验:
(1)在检查图甲装置气密性时,由于当天气温较高,小金将锥形瓶浸入盛有冰水的水槽中,根据
现象,确认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写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塞紧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丙)。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值。再分别改用0.06克、0.09克和0.12克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丁。实验中,小明用
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4)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质量对
。
四、解答题
16.H、H、H阳分别表示氢元素的三种原子,其上、下标的意义如图所示。H、H、H可简写成1H、2H、3H.
(1)1H、2H、3H三种原子中,
数目不等(填“质子”或“中子”或“电子”);
(2)相同分子数的2H2和3H2分别与足量O2反应全部转化成H2O,生成的质量前者
(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者。
17.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将郊区别墅和胡同街巷以及四合院结合起来,建在城市中心,并搬到空中,形成一个空中庭院房,又称空中城市森林花园。简单来说,第四代住房的主要特征是﹣﹣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米的土地,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每层楼上的住户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2020年3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材料一: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1m3可燃冰可转化生成约160m3常温常压下的甲烷气体和0.8m3的水。
材料二: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甲烷。
材料三:甲烷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下表为两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指数及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百分比。
温室效应气体
温室效应指数
对地球温室效应贡献百分比
二氧化碳
1
55%
甲烷
21
15%
备注:温室效应指数是指以二氧化碳为基准,测定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组成来看,可燃冰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填“A”或“B”),甲烷极难溶于水,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甲烷,甲烷应从
(选填“a”或“b”)通入。
(3)已知一定体积的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小敏选择D装置探究两种气体的温室效果,在相同的光照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19.为研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某同学选取成分相同的粉末状大理石、块状大理石两种样品各6克,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在锥形瓶中反应(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2分钟读取一次电子天平的示数,据此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数据记录见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粉末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克
0
1.45
1.75
1.96
2.10
2.16
2.19
2.20
2.20
2.20
块状大理石生成的CO2质量/克
0
0.45
0.80
1.10
1.36
1.60
1.81
1.98
2.11
2.18
(1)实验过程中,判断反应结束的现象是
;
(2)块状大理石最多能产生
克二氧化碳。
(3)分析数据可知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有
。
(4)该大理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19-2020学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安吉县八年级(下)期末化学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答案】B
解:A、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造成空气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故有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B、燃煤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空气的污染物,所以发展燃煤火力发电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C、新能源公交车不污染环境,所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D、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空气污染物,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故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故选:B。
2.【答案】A
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生成四氧化三铁是产物,不是现象,
故选:A。
3.【答案】B
解: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所以“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认识错误,故C错误;
D、分子不一定比原子、离子大,认识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解:A、利用了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有机物,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使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不能燃烧和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x+(﹣2)×2=0,则x=+4。
故选:D。
6.【答案】A
解:A、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1个酒精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C2H6O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C2H6O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2):(16×1)=3:2,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C2H6O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A、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所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
D、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答案】D
解: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铁丝错误,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故选项错误;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错误,因为硫或木炭燃烧的产物是气体;故选项错误;
C、若燃烧匙中的红磷继续增多,水位上升将更多错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不变;故选项错误;
D、若燃烧匙中红磷不足,会使测量氧气含量偏少正确,因为氧气没有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甲中有6个分子,反应后乙中有5个分子,因此分子数减少,故A错误;
B、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总数都不变,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故C错误;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加热到一定时间,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减少至0;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生成的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49:96,即生成的氯化钾比氧气的质量多,观察图象,C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C。
二、填空题
11.【答案】(1)Cu(合或Au、Ag等,合理即可);
(2)SiO2。
解:(1)铜、金、银等均属于金属元素,其元素符号分别是Cu、Au、Ag(合理即可)。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故答案为:
(1)Cu(合或Au、Ag等,合理即可);
(2)SiO2。
12.【答案】(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2)核内质子数不同。
(3)31。
解:(1)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故填: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2)这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依据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填:核内质子数不同。
(3)表中空白格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31,是因为同一周期中由左至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故填:31。
13.【答案】(1)AC。
(2)NaCl。
(3)AD。
解:(1)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在密闭容器中,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C,故填:AC。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6个,反应前后钠原子和氯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应该都是2个,X的化学式是NaCl。
故填:NaCl。
(3)A.x=1+8+20﹣8﹣10=11,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0g﹣8g):(10g﹣1g)=12: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w中碳元素质量:11g×=3g,氢元素质量:(10g﹣1g)×=1g,氧元素质量:8g﹣3g﹣1g=4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D。
三、实验探究题
1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双手紧捂试管,红色水滴向外移动,松手后红色水滴回到原处。
故填:双手紧捂试管,红色水滴向外移动,松手后红色水滴回到原处。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
故填:右。
(3)不赞同,是因为装置是密封的,过程中总质量不变。
故填:不赞同,是因为装置是密封的,过程中总质量不变。
1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小金将锥形瓶浸入盛有冰水的水槽中,由于试管内气压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导管口内水面上升,确认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故填:导管口内水面上升。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2H2O22H2O+O2↑。
(3)实验中,容器内气体的压强越大,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多,压强越小,说明产生的氧气越少,因此小明是用容器内压强的大小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故填:容器内压强的大小。
(4)由图中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的质量大小能够影响反应的速率,但是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因此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的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填: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解答题
1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根据左下角数值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值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由图示可知1H、2H、3H三种原子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2)相同分子数的2H2和3H2中2H2的质量小于3H2的质量,因为后者中子数多,所以相同分子数的2H2和3H2分别与足量O2反应全部转化成H2O,生成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
故答案为:(1)中子;(2)小于。
1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H2O=H2CO3;
故答案为:光合作用;CO2+H2O=H2CO3。
18.【答案】(1)混合物;
(2)A;a;
(3)右。
解:(1)从物质组成来看,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实验室制取甲烷使用的是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的方法,是固体加热型反应,故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甲烷极难溶于水,若用C装置收集一瓶甲烷,甲烷应从短管进入,故填:a。
(3)选择D装置探究两种气体的温室效果,在相同的光照下照射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指数大于二氧化碳,故左侧温度升高大于右侧,一定体积的气体产生的压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左侧压强大于右侧压强,故会发现水柱向右移动,故填:右。
1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1)实验过程中,装置中不再产生气泡时,说明已经完全反应;
(2)由于质量相同的碳酸钙,不同状态影响的是反应速度而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3)分析数据可知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4)设该大理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6g×x
2.2g
=
x=83.3%
故答案为:(1)不再产生气泡;
(2)2.2;
(3)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