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1 22: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三)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近来有一个音乐节目非常火,今天老师就把它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一起来欣赏一下。听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特别是歌词部分,一会老师会有问题。
  播放视频,学生静心聆听。
  师:这首歌是由丰台二中附小的学生和张杰共同演绎的,可以说是振奋人心,老师想问,丰台二中的学生唱了哪些歌词?
  学生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等句中选取其中4句后,教师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写于100多年前。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课题: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初读课文。
  1.认识“鳞、惶、泻、潜”等10个生字,教师指读,通过齐读、指名读、自读等方式快速识记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梁启超先生认为振兴中华的责任主要在谁身上?
  学生阅读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顺势指出“故”字的意思是“因为”。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从哪八个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发现八个方面的关系。
  预设:学生可能说出从小到大、越来越重要、关系越来越紧密等,教师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八个方面的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引导学生发现“少年……则国……”的句式,不必强化排比的修辞,可以指名这样做的好处: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要求我们背诵,有的同学告诉老师第一段最好背,老师仔细一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记忆的吗?
  给学生2分钟时间,限时记忆,2分钟后,检查学生记忆效果。
  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相同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所选事物的积极向上:“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3.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教师相机板书。
  4.拓展延伸。作为中国的当代少年你会怎么做?谈谈你的做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把课文朗诵给家人听。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框架,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