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学习知道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学情
本课题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化学部分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的第5节第2课,本节内容是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教材的目的旨在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实验: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蒸发皿、生石灰、水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1、自然界中有现成的单质铁吗?没有,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的,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即单质)的形式存在讲述:1、金属的冶炼1.定义:把金属从化合态变成游离态叫金属的冶炼。2.常用方法:(1)还原法碳等还原剂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碳等还原剂能夺取金属氧化物的氧,得到游离态的金属。(2)置换法3.碳与氧化铜反应①取活性炭粉和氧化铜少量均匀混合在一起,装入试管中。②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壁出现:红色物质③澄清石灰水变:变浑浊,说明了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还原性:具有从含氧化合物里夺取氧的能力。还原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常见的还原剂有:C、CO、H2还原剂C在高温下也能夺取CO2中的氧一氧化碳也会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产生游离态的金属单质。思考:为什么用点燃的方法除尾气?CO有毒性,所以要除去。CO能燃烧,生成CO24.氢气(H2)也能将金属氧化物变成游离态金属。活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①观察氧化铜的颜色:黑色粉末②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铜,如图所示,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试管中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黑色逐渐变成变红色③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思考:实验中的注意问题:装置上: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2、导气管要伸到试管底部。排净试管中的空气操作上:1、实验前,先通氢气,后点燃酒精灯。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2、实验停止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冷却。防止灼热的铜重新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2、有关物质纯度的计算方法一:分步计算(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例题
100吨含Fe2O3质量分数为85%的铁矿石中,可炼出含铁质量分数为96%的生铁为多少吨?(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方法二:根据化学方程式一步计算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不能从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的是(
)
A.碳
B.氢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2.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B.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C.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D.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3.用
2000
吨含
Fe2O3
75%的铁矿石,最多可以提炼出多少吨纯铁?4.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
Al
+
3
CuO
=
Al2O3
+
3Cu。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①②
B.②④
C.只有④
D.②③④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2.5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
板书设计
2.5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2、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3、进一步体验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
重点
1、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2、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
难点
1、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2、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
学情
本课题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化学部分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的第5节第5课,本节内容是物质的鉴别,教材的目的旨在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上一课时内容复习讲述:探究:物质的鉴别【实验目标】1.进一步了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2.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进行物质的鉴别。3.进一步体验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实验器材】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碳酸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试管
6
支。3、【实验方法】(一)物理方法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溶于水是否放热等)的差异性分析。1.颜色气味SO2、HCl、NH3不同的刺激性气味3.溶解性(1)碱的溶解性可溶性碱有NaOH,KOH,Ca(OH)2,Ba(OH)2。(2)
盐的溶解性(二)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即根据化学反应时产生的不同现象或产物进行分析,将已知的多种物质逐一区分开来。1.利用酸碱性指示剂或PH试纸变色2.生成气体碳酸根离子(CO32
_)的检验:加入稀盐酸溶液,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生成沉淀4.气体燃烧根据气体燃烧现象及产物的不同,区别气体。如:H2、CO2、O2、CO4、【实验步骤】一般为:取样→操作→
现象→
结论1.分别取少量样品2.滴加检验的试剂3.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4.分析得出结论操作方法物理方法:观颜色、闻气味、溶解性、蒸发。化学方法:加热分解法、测PH值法、指示剂法、点燃法、加入化学试剂法、用其它任何试剂法(互相反应)。5、【实验案例】1.鉴别下表中的各对物质。2.现有4包白色粉末,编号为A、B、C、D,它们是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请通过实验,一一加以区别。
(1)设计实验方案:依据物质的性质特征,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区别物质。(2)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D是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方案:【实验讨论】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①
MgCl2
②KCl③NaOH
④
CuSO4
,不用任何其它试剂,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A、④③①②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2.盐酸、硫酸铜、氯化镁、无色酚酞四种溶液,如果仅用一种试剂就可以区别它们,可选用的试剂是--------------------------(
)
(A)
AgNO3
(B)
BaCl2
(C)
NaOH
(D)
稀H2SO43.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用稀硝酸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B.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空气和氧气C.用水区分NH4NO3和NaOHD.用湿润的石蕊试纸区别CO和CO24.在实验室里若仅用酚酞试液,并根据同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OH、Ba(OH)2、HCl
B.NaOH、HCl、NaClC.H2SO4、Na2SO4、NaCl
D.NaOH、NaNO3、NaCl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可推断: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___种可能。为进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______________。
6.
现有两瓶内盛500ml没有污染的无色澄清的液体,一瓶是饱和的NaCl溶液,一瓶是蒸馏水,请运用你学过的知识把它们鉴别开来。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2.5
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
板书设计
2.5
物质的转化(第5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学习知道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学情
本课题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化学部分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的第5节第1课,本节内容是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教材的目的旨在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复习讲述: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
硫和氧气的反应①取一药匙硫黄,观察其外观:淡黄色粉末状固体②将硫黄放到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点燃硫黄,观察现象:微弱的淡蓝色火焰③把燃烧着的硫黄放进盛的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注意:生成物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结束后用NaOH溶液吸收。思考:总结以上3个化学反应,你有什么结论得出?二氧化碳和碳酸的相互转化①取2杯蒸馏水,向其中1杯蒸馏水中吹气或通入CO2。然后,分别向2只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比较2只烧杯中液体出现的现象并说明原因。通入CO2的烧杯中呈红色,另一杯不变色;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从2只烧杯中分别取少量液体放入试管中,加热,有什么现象发生呈红色的烧杯又变成紫色3.思考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间的转化?C
→
CO2
→H2CO3
→
Na2CO32、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是否也和非金属相似?请举例说明?2.在蒸发皿中放
1
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搅拌,有什么现象发生?溶解反应,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沸腾。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试液变红色还有哪些金属氧化物与水发生反应?3.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质间的转化?3、金属和非金属反应1.活动
铁和硫的反应①取少量铁粉放在白纸上,再取少量硫黄与铁粉混合。②用磁铁接近混合物,你看到什么现象:
铁粉被磁铁吸出③将混合物放进试管内,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现象:发出光,有热量生成④当反应后发出的光扩展至整支试管时,立即停止加热,静置,冷却。⑤将生成物倒在白纸上,观察生成物的外观如何,再用磁铁靠近生成物,磁铁能否吸引生成物?为什么?黑色固体。不能吸引,生成物不再是铁。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区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可靠的方法是根据它们的------(
)
A.燃烧现象不同
B.燃烧产物不同
C.颜色和气味不同
D.溶解性不同2.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中Co3O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3.归纳与反思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图所示是教科书的一幅插图,是某同学做的听课笔记。下列几位同学复习时对图中蕴含知识的归纳错误的是------------------(
)
A.此反应为H2+Cl2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1∶1∶2
C.生成物易溶于水,所得溶液pH<7
D.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但必须有助燃物质,如Cl24.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①将无色气体充分燃烧;②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7.2
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装置,装置的质量增加8.8
g。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和H2
B.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H4
C.原无色气体中可能只含有CO和H2
D.原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2.5
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
板书设计
2.5
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物质的转化(第3/4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学习知道金属冶炼的方法。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学情
本课题是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化学部分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的第5节第3课,本节内容是金属的冶炼,教材的目的旨在提供多样化及适切的教学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批判地和创新地思考;启发学生高层次思维;在适当的情况下,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利用真实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1、我省桐庐的瑶林仙境、金华的双龙洞和兰溪的地下长河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是如何形成的?2、视频引入讲述: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思考: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着各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2、蛋壳的变化①
将一只生鸡蛋(或贻贝壳)放到盛有稀盐酸的容器中,如图所示,观察实验现象:产生气泡,形成气泡附在蛋壳表面②
2分钟后,将生鸡蛋从酸中取出,用水冲洗干净,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表面凹凸不平③
将鸡蛋继续放置在稀盐酸中,10分钟后取出,用水冲洗干净,蛋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蛋壳外层被稀盐酸全部腐蚀,成为软壳蛋④
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研究表明:酸、碱、盐、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相互转化。思考:以
Ca
为例,分析
Ca
→
CaO
→
Ca(OH)2
→
CaCO3
的变化。思考:以
C
为例,分析
C
→
CO2
→
H2CO3
→
Na2CO3
的变化。3、单质、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类无机物质的化学性质5、设计制取
ZnSO4
的
5
种方法。制取一种盐类物质具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首先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根据原料、反应条件、易分离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当的方法。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你能说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吗?雪变成液态水,水蒸汽变成雾,水结成冰,火柴、蜡烛燃烧,白糖溶解水中,燃放烟火。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
检测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2.5
物质的转化(第3/4课时)
板书设计
2.5
物质的转化(第3/4课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