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背诵【端正好】?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学自测】
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探背景”“知常识”部分。
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通读全诗,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4.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分别给这几个场面起小标题。
【自研自悟】
1.赏析【端正好】。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2.本文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表现了莺莺那些复杂的情感?
3.概括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自练自提】(可选做)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境,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写成现代诗歌或仿写都可以,要讲究一点文采。
2.明末清初著名书评家金圣叹曾把《西厢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之一,并且不厌其烦地为世人指点若干读书要津。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
《西厢记》,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
你能概括出金圣叹告诫的读《西厢记》的要旨吗?
3.《非常学案》相关练习。
长亭送别答案
【自学自测】
4.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自研自悟】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1)[滚绣球]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2)[朝天子]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叨叨令】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一煞]情景交融
3.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自练自提】
读《西厢记》,必须心怀神圣,心存敬畏,心思洁清,心领神会,情系之,心往之,神往之。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