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白居易《长恨歌》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1 20:1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恨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揣摩诗歌语言,了解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
,号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朗读诗歌,要求: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读了解文本表层含义,整体感知
课前自测:完成《同步练习册》预习新知部分
4、划分本诗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的内容。
【自研自悟】
1、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自练自提】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宋代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请感的。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诗句,讨论并体会这些句子分别表现怎样的人物形象?
【自研自悟】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请找到依据。
【自练自提】
完成《同步练习册》第29页“当堂验收”试题
【补充材料】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小黄灯
白月影
光阴赋秋冬
有个他
窗棂下
沧心咏天涯
苦乐多
衣衫薄
诗句里荡长波
旅中人
途上客
一生一阕歌
他吟唱的诗啊
飘转千万家
一平一仄萦绕他
一山一江水
一笑一捧泪
一生中千般滋味
海上花
雾中塔
枝上吐新芽
循着他
声声扬
回响缭云崖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他吟唱的诗啊
游子念故家
一顿一扬环抱他
一程一梦回
一别一长醉
一生骄阳雨时归
苦乐多
衣衫薄
诗里摇清波
旅中人
途上客
一生一阕歌
  
这首歌,是王铮亮专门为一位老人所作——
  时间倒回到4年前。当时微博上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重病的八旬老人,用颤抖得几乎不成调的声音,轻轻吟唱着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早已失传的乐府曲调。
  这位老人叫王之炀,浙江平湖人。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王之炀的外孙女顾盼,在电话那头,她向我们细细讲述歌曲背后的暖心故事。忆往事几度哽咽,感谢网友为外公留下最美记忆。
  “我外公是新中国第一批放射科医生,那个在网上流传的视频是2014年他第四次因癌症住院时拍下的,当时他哼的是小时候吟唱的诗文。”顾盼告诉记者,“《长恨歌》的曲调简谱,是外公躺在病床上,写在点餐纸上交给我的。他怕他走了以后,能用古曲调唱诗文的人就又少了一个。”
  手稿后来被顾盼拍下照片后,也放在了微博上。字迹歪歪扭扭,可以想象当时执笔的外公,应该是费尽了全身的力气。
  “有几个字我看不清楚,就一个个问他,他担心我不明白,还唱了出来。”讲到这里,顾盼的语速突然慢了下来,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能听得出来,她在哭。
  那一次看望,让顾盼终于领悟到外公想要保存古曲调的心愿,回去后她就将吟唱的视频发到了微博上,求助翻唱圈的大神,能为外公翻唱一首《长恨歌》。
  当时的“求助”信息发布后,不少大V都加入到这场网络接力中,作家章诒和以及龚琳娜、姚晨等人都转发关注此事。短短三天里,顾盼就收到了几十个版本的录唱。一个月后,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比起外公离开时的悲伤,更让我铭记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收到的来自陌生人的满满善意。”顾盼说,她还记得外公听到各版本的歌曲时,写满笑意的脸庞。
  2015年年底,王之炀老家所在的平湖市东湖小学,还在学校专设的国学课堂上,2700人一齐用平湖雅言集体吟唱《长恨歌》,以此纪念他,顾盼也被邀请到了活动现场。“他离开前最惦记的,还是他年幼时学会的古诗文,而大家帮他完成了心愿!”顾盼说。
  顾盼说,外公与中国诗词渊源颇深。
  王之炀上中学的时候,教国文的老师都是些老先生,有两个还是清朝的秀才,都会吟唱古诗文。他听到一些,也记得一些,也因此学习了一些乐府诗词的曲调。而在王之炀小时候,他的父亲还会一边扫地,一边把宋词一首首吟唱出来。
  去年年底,节目组联系上了顾盼,希望她能在节目中,将外公记得的曲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今年年初,顾盼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第一次听到《一生一阙歌》。“听到我外公的声音,我才知道这是专门为他而作的歌曲……”那一刻的顾盼,是“边听边哭,边哭边听……”
  除了这个“惊喜”,顾盼还见到了四位为她录歌的网友。“洪尘是第一个发完整版编曲给我的,他和‘鹿人巳’一个编曲一个演唱。彭宇焱编的版本是带广播剧的,还加入了外公的声音。皓水的版本,是用京剧形式演唱的……”多年前的细节,顾盼依然铭记在心。
  节目播出后,顾盼在微博上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和祝福。网友们告诉她,机缘巧合下曾经听过“爱心接力翻唱”中创作的《长恨歌》,非常喜欢这个曲调,也感谢王之炀老人把《木兰辞》、《滕王阁序》以及《长恨歌》等古诗文吟唱出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知道。
而这,也让顾盼十分高兴,因为对已经过世的外公来说,他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古诗文,喜爱古典文化的小小愿望,已经实现了。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自研自悟】
1、参考: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2)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3)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4)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5)
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参考:
①汉皇之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
“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触景生情
②杨女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自练自提】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
第二课时
【自研自悟】
1、参考:
杨贵妃:(1)容貌上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之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肌肤之美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气质之美。这三幅美女图全方位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丽质的丰态。(2)对爱情忠贞不渝。“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闻道汉家天子使”时,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诗中对玉环细致传神地描写,她的一举一动表现出她对君王深切的思念和不能割舍的爱。这些都将《长恨歌》中的杨玉环塑造成美丽善良、对爱情极为真挚忠诚的女性形象。
唐玄宗:(1)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本诗讽刺了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2)作为凡人的唐玄宗。全诗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诗人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生活与人民的感情生活是一致的。(3)既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和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2、参考: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