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听颖师弹琴》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1 20: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颖师弹琴
——且从名师听妙曲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诗歌中音乐的变化的特点,体悟作者情感。
2、归纳掌握描摹音乐的方法。
【自学自测】
知人论世:
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探背景:元和初年,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韩愈很有才华,但却被朝廷排挤贬黜,作《进学解》以明心志。朝廷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所以委任他做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负责政绩考评的官员,起草政令,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后来朝中排挤韩愈的人,以韩愈旧事弹劾,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做属官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逢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赠序给他送行,(文中)竟称呼裴锷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这事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听颖师弹琴》就写于这一年。
2.朗读诗歌,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通读全诗,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课前自测:
(1)整体感知课文,给诗歌分层。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颖师的琴声,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自研自悟】
诗歌描摹的哪些场景?体现了琴声什么变化特点?
2.找出作者的感受,体悟作者情感。
3.归纳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
【自练自提】
一、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练习题
1、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弦”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2.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后人评价五六句“有形神兼备之妙”,请赏析。(4分)
答案:
自研自悟
儿女私语——勇士赴敌——云絮飞扬——百鸟喧啾——凤凰高飞——凤凰失势落千丈
细语柔情——昂扬雄浑——空灵悠扬——热闹喧杂——主调高扬——由高到低戛然而止
起坐在一旁”,时站时坐,侧面烘托琴声的波澜迭起,变态百生。?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
这里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却屡遭贬谪。?
韩愈就像那只孤高不群的凤凰,不屑与群鸟为伍,用清亮的歌喉唱出胸中最无畏雄壮的歌声。可凤凰注定是孤单遭嫉的,无论她如何艰难不懈的攀爬,却蓦然失足,跌落千丈。颖师的琴声,拨动了他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弦,韩愈怎能不泪湿衣衫,又怎能忍心再听,难怪他会感觉冰炭置肠,不忍再听了。?
自练自提
A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二、三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世界,还有侧面烘托,通感和夸张。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但包含作者深情。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