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1 19: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
2.理解古诗词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
2.结合图片感受诗词中诗(词)人所描述的景物,并结合景物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读古诗词,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词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1.结合图片感受诗词中诗(词)人所描述的景物,并结合景物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2.熟读古诗词,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到今有多少诗人光照千秋,又有多少名句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德、鹊、蝉”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德”左窄右宽,右边“”宜扁,“心”上一横稍短,且不要漏写。
“鹊”的左边“日”略小,右边“鸟”横平。
“蝉”第十三画的那一横稍长,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彳:德(品德)—得(获得)—待(等待)—徒(徒弟)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古诗词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处于哪个朝代?
(2)分别说说本文的古诗词的体裁。
明确:(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 (2)《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五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人浏览杭州西湖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是一首七言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2.学习《宿建德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朗读思考:诗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点题;二是为写景抒情作准备,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又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还为下文抒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思考提问:如何理解“日暮客愁新”中的“新”字?
明确:“新”字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3)思考:诗中哪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这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片辽远清旷的江色。
(4)思考:如何理解第三、四句诗?
明确:这片辽远清旷的江色,让诗人恍如置身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更觉家乡之远。加之撩人的明月与人如此接近,更勾起诗人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和思乡之情。
(5)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的是哪个字?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统摄全篇的字是“愁”。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让我们提起笔来,和老师一起写下这首《宿建德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道德 喜鹊 蝉联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首诗的题目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写诗的地点、诗人当时的状态。
(2)思考: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云比作翻滚的墨汁,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3)提问:第三句中哪个字用得妙?
明确:第三句中,“忽”字用得巧妙,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明确:特点一是“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特点二是“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特点三是“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5)提问: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2.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2)提问: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词的上阕通过对惊鹊、鸣蝉和噪蛙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清风、明月、稻花,描写了乡村夏夜的幽美和静谧。
(3)思考: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整个上阕动静结合,表达了词人因景美、年丰而愈加欢快的心情。
(4)提问:词的下阕是怎样描写天上的“星”和“雨”的?
明确:“七八个星”,言星之稀少。“两三点雨”,写雨点洒落的稀疏,暗含静谧和清爽之意。
(5)提问:词的下阕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情感的?
明确: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洒下“两三点雨”。词人猝不及防,不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店”蓦然出现在眼前,这让词人匆忙中感到无比地欣喜。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②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____,望湖楼下水如天。
③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确:①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③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明确:①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②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③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2.总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通过江边夜景感受到了诗人的旅愁,通过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黄沙岭的夏夜美景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对丰年的企盼。让我们也学习古人,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客居他乡羁旅之愁
变幻莫测自然瑰丽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