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1 18: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一、课前对话,聊聊《草房子》
师:孩子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草房子》里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孩子们的成长历程和交友经历。
生:还有一种孤独感。
生: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和交友时遭遇的问题。
师:我们是孩子,所以看见的都是孩子的孤独和焦虑。“看见”这个“见”字很有意思,希望我们这节课能多看见一点,多听见一点。
二、走进《孤独之旅》,初识“情节斗转”
师:《草房子》是曹文轩以他的童年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可以说“草房子”就一直活在他的心中。《草房子》可不得了,获得了很多大奖。
(屏显。)
冰心儿童文学奖
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

19
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1998
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

4
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

14
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师:《草房子》里油麻地淘气又可爱的孩子们都有谁呢?
生(杂):桑桑,杜小康,细马,秃鹤……
师:这些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童年。怎么走进呢?我们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就选自《草房子》中的“红门”。今天我们就透过它,去窥视一点小说的密码。昨天下午我收上来同学们关于这本书的疑问后,发现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既然节选自“红门”,为什么又名为“孤独之旅”呢?今天的课,我们就从解决这个疑惑开始。
生:我觉得它取名为“孤独之旅”的原因是杜小康家在经历一次变故后就衰落了,他再也不能过以往的生活。之后,他父亲就带他去放鸭。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很少交流,并且也没有与其他人说话的机会。和鸭度过的那些日子,让他感到很孤独。所以,我觉得这就称得上一段“孤独之旅”吧。
师:谢谢你!一是抓住了情节的变化点,说出了一个关键词——变故。有了变故,情节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斗转”。第二,你还提到了孤独的原因是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关键词。
(师板书“事故——斗转
语言”。)
生:我觉得孤独体现在他没有学可以上,也没有朋友相伴,只能与一群鸭和父亲相依为命。而且,他和父亲除了必要的对话外,很少交流。有时候甚至直接用眼神来交流,我觉得这就是孤独。
师:很少交流,就是一种孤独。此时此刻,他只有父亲。离开了朋友,离开了老师,已经无人可说话,确实很孤独。但这还不够,我们继续阅读小说。回到《孤独之旅》。老师把情节梳理成了四个板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屏显。生阅读填空。)

)——苇荡放鸭,忍受孤独——(
)——鸭子下蛋,重燃希望
生:第一个空可以填“家庭变故,迷茫前行”;第二个空可以填“暴雨来临,寻找鸭子”。
生:第一个空应当是“失学放鸭,感到无奈”。
师:家道中落是变化的原因,失学是前期结果,放鸭是概述这个事件,无奈揭示了他此时的心态。显然,大家受到了我提示的限制,都是用四个字来概括的。不过,这也说明了大家很善于观察,当然这样概
括也有好处——比较凝练,前后对称,这正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概括训练。
生:第二个空我填的是“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经历了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这件事,杜小康长大了。人总要经历一些风雨才会成长。
师:人总要经历一些风雨才能成长。你不仅看到了现实中的风雨,还看到了成长中的风雨。谢谢你!大家发现故事情节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主人公的经历都和鸭子有关。
(师板书“鸭子”。)
生:情节有起伏,人物有变化。
师:情节跌宕起伏,你有一双慧眼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曹文轩说的这句话。
(屏显。生齐读。)
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陡然急转和摇摆不定当中塑造。
——曹文轩
三、细读人物话语,品味“情节斗转”的精妙
师:这篇文章有四千多字,其中杜小康的语言特别少,有几句话?
生(小声):四句。
师:全文杜小康只说了四句话,哪四句?
生:第一句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句是:“我要回家……”鸭群走散后,他说:“还是分头去找吧。”结尾他惊喜地发现了蛋,叫道:“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你能说说这四句话的妙处吗?
生:这四句出现的位置很有特点。开头出现了一句,情节发展时有一句,找鸭子也就是情节的高潮处出现了一句,最后看见鸭下蛋了是在文章的结局。
师:谢谢!这四句话恰恰处于《孤独之旅》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意思的四句话,请大家从第一句开始说说。
生:第一句是在去放鸭的路上,他对前行的路感到很迷茫,很害怕,所以想要回家,想回家上学。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
生:还没有成长,处于懵懂时期的杜小康,他对未来充满害怕和迷茫。
师:来,让我们读出这种稚嫩和无奈。
(生齐读。)
师:书中的杜小康,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吗?
生:不是,杜小康以前是桀骜不驯的,因为他家很有钱,所以他有点骄傲自大。
师:有钱容易自大,这是一种观点。他家很有钱,书中是怎么写的?
生:其他人家都是草房子,只有他家是小青瓦小青砖。他家还有两扇大大的红门,亮得简直能够照得见人的影子。
生:其他人一年四季只有两套衣服,他却有很多衣服可以换。
生:只有他才拥有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和一辆令人羡慕的自行车。
……
师:这样的杜小康居然要去放鸭,这个情节让我们有点意外,杜小康自己也想不到,所以他说了这第一句话。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小说,就是一种虚构的人生,我们要进入语言文字当中去体验这种人生。上课伊始,我就说我们要走近一点去看见这个孩子,去听见他的心声,和他一起经历和成长,这就是小说阅读。请大家想一想,
这样一个孩子,他的条件原本是当地最好的,因为家里突生变故,他必须要去放鸭。“我要
/
上岸
/
回家”,有停顿,有重音,有情感。那第二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生:到达芦苇荡的时候,感觉离家越来越远了。
师:好,还有补充吗?
生:是在杜小康跟父亲已经没有话题后,他开始想家,会在夜里做梦,梦到母亲,然后就哭着对父亲说了这句话。
师:对,读小说,就是要从小处读起,不关注细节的阅读者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你抓住了关键词,梦中哭,梦中喊,梦中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他真的是特别特别想家了。一个孩子,连回家的权
利都被剥夺了,他怎能不感到孤独?小说到此,给我们一种极大的震撼。来,我们一起来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是没有读出那种孤独感。我们设想一下,在无边无际的苇荡中,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中,晚上你一觉醒来,在黑暗之中发现自己早已远离了那熟悉的故乡和朋友,身处这样一个陌生又荒凉的地方,你
会怎样?来,我们再读一读。
(生齐读,声音低沉而悲伤。)
师:好,我听到大家的呼唤了。接下来,情节会如何发展?且看第三句话,它又是在什么时候说的?
生:鸭子丢失在暴风雨当中,去找鸭的时候说的。
生:我补充一下。爸爸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但是杜小康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这个补充很关键。在无边的苇荡和恶劣的环境中找鸭,应当是大人的事,杜小康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呀!他此时的话语应当是:“爸爸,我怕,我要回家!”因为前面两处他就是反复地说想要回家,这个
时候更应该要回家了呀。
生:这个时候杜小康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加坚强了,知道为爸爸分担了,知道自己的责任了。
师:这个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是静寂无声的,是十分巧妙的,是发自人物内心的。来,读一读。
(生齐读“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读出了成长的味道。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生:“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这个句子能不能说成“爸爸,我们的鸭子下蛋了”?
生:不能。这种语无伦次的短句才能表达他的激动和兴奋。老师改的句子太理性了。
师:太棒了,人在激动兴奋或者异常紧张的时候,一般都使用短句。那么语序呢?暴风雨后,他看见了鸭蛋,他第一个喊的是什么?
生:是“蛋”,因为鸭子下蛋了,说明鸭子长大了,他们在苇荡放鸭有成果了。
师:他为什么会对蛋有如此深沉的情感?
生:因为蛋代表了希望,他可以回家读书了。
师:对,蛋就是希望,就是梦想。因为爸爸说过有了鸭蛋之后就可以回家上学了。读小说,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体会小说里的生活。几句短句的情绪呢?
生:是在用激动的语气和神情传递着幸福和喜悦。
师:是啊,表面上看语无伦次,实则合乎情理,也合乎逻辑。再读读。
(生声音宏亮、情绪激动地读。)
师:结合故事情节,我们还要体会那种孤独的郁结压抑、成长的艰难和看到希望后的重生。我们看到杜小康战胜了孤独。好的小说,字字传神,一字不宜忽,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惊艳,那么经典。这真是“言
为心声”啊!
(屏显。)
言为心声
每句话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杜小康
师:每一句话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杜小康,所以杜小康的孤独之旅其实就是他的——
生:成长之旅。
师:要描绘孤独与成长真不简单。我们来读一读福楼拜的这句话。
(屏显。生齐读。)
创作每一个人物,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的语言。
——居斯塔夫·福楼拜
四、从“这一篇”到“这一章”再到“这一本”
师:现在,我们从这一篇回到“红门”这一章,概括情节发展的主要转折点。
(屏显。)
家底厚实,骄傲清高——家道中落,被迫放鸭——苇荡放鸭,忍受孤独——暴风雨中,独自找鸭——鸭子下蛋,重燃希望——(
)——(

生:他们找到鸭子后又燃起了希望,但这时又来了个转折——鸭子钻进当地渔民的池塘里,把人家的鱼苗吃光了。然后渔民就把他们所有的鸭子都扣了下来,还扣了他们的船,他们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
师:所以如何概括这部分情节呢?
生:鸭群被扣,陷入绝望。
师:之后呢?杜小康就一直绝望下去了吗?
生:没有。他决定回去以后自己进货去卖东西。
师:他回到家居然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卖东西,还是在自己的学校前!假如换做我们,大家愿意吗?
生(齐):不愿意!
师:都不愿意。谁来概括一下最后的故事情节。
生:在学校门口摆摊,坦然面对老师和同学。
师:综观整个“红门一”“红门二”的情节,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杜家的遭遇?
生:一波三折,充满了挫折和困难。
师:概括得好!这就是文章的“拐角”。我们读一
读曹文轩说的这句话。
(屏显。生齐读。)
要看“好风景”就到“拐角处”。
——曹文轩
师:正因为人生有了这么多拐角,才会有期待,才会有风景,才会有成长。歌德也说过一句话,讲的也是人生成长的智慧。
(屏显。生读。)
没有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
——歌德
师:每一个折磨人的好故事都有拐角,这就是小说写作的智慧。
(屏显。生读。)
每一个好故事都会折磨人。
——许荣哲
师:不管是好的故事还是好的小说语言,都需要拐角。拐角就是波折。人的一生充满了波折,而波折就是生活的原貌,就是小说的艺术。让我们回到整本书里面,看看其他的孩子还经历了哪些波折。
(一生简要分享《草房子》中的秃鹤。)
师:谢谢你,你认真阅读了《草房子》。同学们看,有转折,人物才会呈现孤独;有转折,人物才会体验到新的情感;有转折,人物的言行才会发生变化;有转折,小说的推进才会合情合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秃鹤就是这样成长的。还有吗?
(一生简要分享《草房子》中的细马。)
师:好,谢谢你。细马因为语言不通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他不断地想回家,可是最后为什么又不回家了呢?这也是同学们提出的疑惑。为什么呢?
生:最爱他的邱二爷去世了,让他决定留下来。
师:这就是人生的“拐角”,到这里小说情节开始发生斗转。
(一生简要分享《草房子》中的纸月。)
师:纸月在孤独中成长,在孤独中学会关心他人。是啊!人生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变化,都在“拐角”之中。人生充满了波折,小说也充满了波折,小说呈现的就是另一种人生,我们可以从小说中读出
人生的智慧。在小说中,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孤独,历经着波折,这也是《草离子》的永恒魅力。
(屏显。生齐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师:同学们,不要逃避孤独,人的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孤独,人也总是在孤独中得以成长,曹文轩的小说中大量地描写了这种孤独。
(屏显。生读。)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一只鸟的孤独。
——曹文轩《青铜葵花》
青铜很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
——曹文轩《青铜葵花》
孤独有时会像一群野兽在追赶着她。
——曹文轩《蜻蜓眼》
师:小说深阅读,从小处读起。我们这节课的重心,就是读出小说的波折,读出成长的波折。最后,让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考查一下同学们对小说细节的关注情况。
(屏显。)
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
)地坐在树下。桑乔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
)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
)的一个少年。
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余晖与红砖的颜色(
)在一起,将细马染成(
)的土红色……
桑桑的耳边,是鸽羽划过空气时发出的(
)的声响。他的眼前不住地闪现着(
)一样的白光。
生:第一句话的第一处填“自信地”,第二处填“最有出息”,因为桑乔校长觉得他长大了。
师:校门外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摆摊,他应该是怎样坐在树下呢?用什么词更好?再思考一下。
生:“稳稳地”,因为他战胜了孤独,战胜了羞涩。
师:“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稳稳地”坐更能体现他的沉稳和状态,小说创作不仅要靠情节,还要靠语言。秃鹤独自哭泣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月光?
生:皎洁的月光。衬托了孩子纯净的心灵。
师:这个时候,秃头丑吗?
生:不丑,他应当是最英俊、最帅气的少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细马,战胜孤独之后,他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红砖拉回来就是要建一个新的家,余晖和红砖的颜色怎么样在一起?
生:“融”在一起,后面一处应该用比较浓的色彩。
生:老师,我记得,就是“浓浓”的土红色。
师:砖,是坚硬的;红,是它的底色。这种坚强的底色,和后来长大的细马何其相似!夕阳余晖中的细马,已被生活融化和升华。这也是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桑桑呢?桑桑最后终于战胜了死亡。经历了
死亡的威胁,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后,桑桑听见鸽群发出了什么样的声响?
(生答不上。)
师:好好想一想。一个要死的人,他居然没死,他会觉得那声音——
生:“好听”的声响。
师:最后一处有点难度,是“金属”一样的白光,有了金属的质地与美感,有了金属的光辉与色彩。
(屏显补充完整的细节片段。生读。)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以后大家还能再好好读读《草房子》。“好书不厌百回读”,越读,就会越喜欢,就会有新的发现,如《草房子》中鸭子、帽子、鸽子等小物件的作用,同样妙不可言。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