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百折不挠 损兵折将 不折不扣
B.怨声载道 载誉归来 载歌载舞
C.熙熙攘攘 春风和煦 颐指气使
D.温文儒雅 蠕蠕而动 妇孺皆知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4.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D.②④⑥③⑤①
5.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6.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__________,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__________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
?? 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模仿第⑥段划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9.“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多学。
(1)班里要举办一次辩论会,请你为正反两方拟出题目
(2)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都读“zhé”;B项都读“zài”;D项都读“rú”;C项分别读“xī、xù、yí”。
2.答案:B
解析:A.“练”应写作“炼”;
C.“莹”应写作“萤”;
D.“辩”应写作“辨”。
3.答案:B
解析:B.引用的话是完整的一句话,且不作为句子的成分独立存在,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所以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4.答案:D
解析:
5.答案:B
解析:B.“批判精神”是偏正短语。
6.答案:(1)铭坚; 古史辨; (2).伏羲; 神农; 女娲; 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解析:
7.答案:(1).【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提升。
(2)【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解析:
8.答案:(1)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
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
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2)举例论证,文章第三段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4)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解析:(1)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需读文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③—⑤段每段的首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解答第二问,则要对三方面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分析其关系。
(2)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通读全文发现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3)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要细读第③段,明确该段的分层,然后分析每一层,可以从论证方法入手,最后用标志性词语组织语言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论据补充,认真读第⑥段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特点:两个例子内容上都是列举事实,我们补充的论据也应该是事实论据;画线句子结构上都采用“没有……,就没有…”的句式,我们仿写的句子也应该采用这种句式。
9.答案:(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
10.答案:示例:(1)正方:知识源于书本,学问在于勤奋。反方:知识源于实践,学问在于探索
(2)真正的学习,要把读书做学问同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物我便不能合而为一;只读书,不实践,便是书的奴隶,易被错误思想所左右。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