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我看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我看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1 21: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咏春”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春天一来,诗人就容易触景生情,有伤春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有乐春者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白居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看春天的诗作,却不知诗人是伤春,还是乐春。

新课导入
5 我 看
穆 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
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共有九位代表诗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
相关介绍
字词积累
【忧戚】忧伤烦恼。
【枉(wǎng)然】白白地。
【飘逸(yì)】漂浮,飘散。
【摇曳(yè)】摇荡,晃动。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诵
整体感知
阅读前两节,说说“我”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景物:春风吹拂青草荡起绿潮,鸟儿飞入晴空,流云慢慢变红。
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富有生机。
画面:春日夕阳图
合作探究
触 景 生 情
阅读后面三节诗歌,想一想“你”是谁,
对“你”,“我”有哪些情感。
触 景 生 情
“你”是大自然,是生命。
“我”赞美、敬畏自然和生命,
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欣然接
受生命赋予的一切。
诗的第三节,诗人为什么说“枉然”地“描画”?
心中的欢乐和忧戚曾使人过于在意,此刻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诗人沉醉其间,想到人的一生转瞬即逝,我们的欢乐忧伤,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相比,多么微不足道,于是忘记了一切欢乐和忧戚,所以说是“枉然”地“描画”。
怎样理解第四节?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飞奔”“坦荡地漫游”
“歌唱”“流盼”“摇曳”
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在作者看来,由“我”看自然之景,自然转入到与自然的交流,自然及万物的容纳之广,一切人类的喜怒哀乐均受之于自然的平静中,作者个人的非凡经历在自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像自然接纳一切一样去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此来宽慰自己。
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揉”表现了春风的温柔。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突出小草的旺盛,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细读感悟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吸入”化主动为被动,写除了平展翅翼
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这一句运用拟人,赋予云、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将夕阳染红大地的场景写得富有柔情。而沉醉了的不止大地,还有诗人。
品味第二节,说说你喜欢哪个词或句子,为什么。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反复,表达了诗人的热切盼望。
比喻、拟人、排比,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写作特色
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睛空等。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
第二节押i韵;
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
第四节又换韵为i;
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③“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4.语言陌生化。
如写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得青草“丰润”起来,“揉”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又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看似不合事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枯荣,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阅读穆旦的另一首诗歌: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再次感受穆旦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运用。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