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1 08: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熟记“绸”“珐”“脂”“瞥”等字的读音,熟记“璃”“骇”“赃”“箧”等字的字形,识记作家作品。
2.速读课文,指出作者在这封书信中表达的观点,并说明作者是如何进行阐述的。
3.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反语等表达强烈感情的写作手法。
4.铭记祖国的屈辱历史,学习雨果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对全人类文化的热爱。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脂粉(zhǐ)   绸缎(chóu)
B.晨曦(xī) 缀满(zhuì) 珐琅(fà)
C.劫掠(lüè) 琉璃(liú) 瞥见(piě)
D.赃物(zāng) 箱箧(qiè) 给予(ɡě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典范  赞誉  彻底  不可明状
B.掠夺 宫殿 瓷器 富丽堂皇
C.制裁 偷窃 谴责 眼花瞭乱
D.宛如 朱鹭 耗废 荡然无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必将永垂后世,为人们所永志不忘。
B.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C.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大厦由于采用了玻璃幕墙或不锈钢幕墙,金光闪烁,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D.他们家几辈人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家底,被这一场大火烧得荡然无存,唯独镇宅之宝幸免于难。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要发扬伟大梦想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B.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广泛的活动基础,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的不同层次活动。
C.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D.《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政府各类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②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③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④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⑤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⑥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A.⑤③⑥②①④   B.⑤①②④⑥③
C.①②④③⑥⑤ D.②⑥①④⑤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阅读课文“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至“那才是真正的物主”部分,回答问题。
7.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赏析文中句子“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所谓的“文明”指什么?这一段话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遍地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现在是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小时候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残酷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吗?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1.第④段和第⑨段都有“提醒”一词,请问“提醒”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第③段和第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从艺术手法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文借助新颖、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作者并没有到过的圆明园的神奇、美丽。请你也展开联想,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圆明园景观。(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见字如面》节目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书在寄托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拟开展“手写家书”活动,可李明同学却说:“有了网络和手机,还用得着用纸笔写信吗?”听了他的话,你该怎样劝说他积极参与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脂粉(zhī);C项,瞥见(piē);D项,给予(jǐ)。
2.B 【解析】 A项,不可名状;C项,眼花缭乱;D项,耗费。
3.D 【解析】 D项,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消失净尽,完全不复存在。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B 【解析】 B项,语意重复,可删除“超过”或“左右”。
5.B 6.C
7.“两个强盗”指英国和法国。作用: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8.“丰功伟绩”“收获巨大”都是反语,作者在极大的激愤之下,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强盗的心理,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和强盗思维。
9.“文明”其实是指“野蛮”,是指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此处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模拟侵略者的口吻,对侵略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愤慨。
10.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11.提醒不要忘记一个多世纪前在圆明园的那场噩梦,那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奇耻大辱。
12.第③段环境描写渲染阴冷的气氛,烘托作者沉重哀伤的心情。第⑤段环境描写写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境。
13.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而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的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的价值而愤怒、悲哀。
14.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圆明园以人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摧毁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不少人忘记历史和耻辱的极为沉痛的心情。
15.(示例)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16.(示例)李明,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手写家书更能寄托情感,成为连接亲人间的纽带,其作用是网络、手机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积极参与活动,好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