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正确辨别“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及体验其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理解物体“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页内容、“做一做”和第11页“练习二”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做游戏,尝试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听口令,做动作”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向前看、向后看、向上看、向下看、……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刚才的游戏里,同学们表现真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的知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内容及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指名学生描述这幅情境图。
一艘轮船正从桥下通过,桥上的铁路正奔驰着一列火车,铁路上方的高架桥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车。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
(2)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及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小结:确定两个以上事物的上、下位置关系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位置也发生变化。
小结:确定两个以上事物的前、后位置关系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和后面分别是谁?
学生交流汇报:我在谁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很好地让学生将学数学与用数学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