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章末复习
华师版八年级上学期
第13章《全等三角形》
学而不疑则怠,疑而不探则空
知识要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S.A.S)
在△ABC与△DEF中,
应用格式:
AB=DE,
∵
∠A=∠D,
AC=DF,
∴△ABC≌△DEF(S.A.S)
D
E
F
A
B
C
知识要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
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A.S.A)
在△ABC与△DEF中,
应用格式:
∠A=∠D,
∵
AC=BD,
∠C=∠F,
∴△ABC≌△DEF(A.S.A)
D
E
F
A
B
C
知识要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角的对边分别
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A.A.S)
在△ABC与△DEF中,
应用格式:
∠A=∠D,
∵
∠C=∠F,
BC=EF,
∴△ABC≌△DEF(A.A.S)
D
E
F
A
B
C
知识要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三条边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S.S.S)
在△ABC与△DEF中,
应用格式:
AB=DE,
∵
BC=EF,
AC=DF,
∴△ABC≌△DEF(S.S.S)
D
E
F
A
B
C
知识要点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及斜边
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H.L)
在Rt△ABC与Rt△DEF中,
应用格式:
∠A=∠D,
∵
BC=EF,
∴Rt△ABC≌Rt△DEF(H.L)
D
E
F
A
B
C
知识要点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应用格式:
∵△ABC≌△DEF,
∴AB=DE,AC=DF,BC=EF;
∠A=∠D,∠B=∠E,∠C=∠F.
D
E
F
A
B
C
应用举例
例1:已知:如图,AB=CD,AD=CB.
求证:AD∥BC.
A
B
C
D
点拨:由题意先证△ABC≌△CDA,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对应角的相等,进而得证.
变式1:已知:如图,AB∥DE,AB=DE,
AF=CD.
求证:BC=EF.
点拨:由题意先证△ABC≌△DEF,
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证.
A
B
E
D
C
F
变式2:
已知在△ABC和△ADC中,AB=CD.
若不添加
任何字母和辅助线,要使△ABC≌△CDA,则
还需增加一个条件是
.
A
C
B
D
点拨:相当于已知两组边对应相等,要得到全等,可用“边角边”或“边边边”.
变式3:
如图,在△ABD中,AB=BD.
要使BE=BC,
需增加一个条件是
.
A
E
C
D
B
解法:(1)AE=DC;
(3)AC=DE;
(2)∠ABE=∠DBC;
(4)∠ABC=∠DBE;
(5)∠AEB=∠DCB;
(6)∠ACB=∠DEB.
变式1:已知:如图,AB∥DE,AB=DE,
AF=CD.
求证:BC=EF.
点拨:由题意先证△ABC≌△DEF,
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证.
A
B
E
D
C
F
应用举例
例2:如图,在等边△ABC中,D、E、F分别为
AB、BC、CA上一点(不是中点),且AD=BE=CF.
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对.
A
F
H
D
B
E
C
G
N
提醒:全等有传递性.
15
应用举例
例3:
求证:(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中线相等。
(3)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点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转换.
例4:
如图所示,△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P,且PD=PE。求证:
AC=AB。
证明:
连结AP.
∵∠PDA=∠PEA=90?,PD=PE,PA=PA,
∴△PDA≌△PEA(HL)
∴AD=AE
∵∠CAE=∠BAD
∴△ACE≌△ABD(ASA)
∴AC=AB
A
E
B
C
D
P
例5: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小于其他
两边之和的一半。
E
证明步骤:
延长AD到E,使DE=AD,
连结CE.
B
D
C
A
已知:如图,AD是△ABC
的中线,
求证:AB+AC>2AD.
证△DCE≌△DBA.
在△ACE中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结果.
例6:
N
证法一:作MN⊥AD于D.
已知: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
DM平分∠ADC,求证:AM平分∠DAB.
A
B
D
C
M
A
B
D
C
M
证法二:在AD上截取DN=DC,连接MN.
证法三:延长DM,交AB的延长线于点E.
E
例7:
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的度数.
思路提示:
利用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B
E
C
A
D
F
证明:延长CB到G,使BG=DF.
∵BG=DF,∠ABG=∠D=90°,AB=AD,
∴△ADF≌△ABG
(SAS)
∴∠GAB=∠FAD,AG=AF.
又∵BE+DF=EF,∴EF=EG.
∵EF=EG,AG=AF,AE=AE,
∴△AEF≌△AEG
(SSS)
∴∠GAE=∠FAE
∵∠BAF+∠FAD=∠BAF+∠GAB=∠GAF=90°,
∴∠EAF=1/2∠GAF=45°.
B
E
C
A
D
F
G
一、判断题:
1.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有一个角与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只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不能做一个直角三角形.
6.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巩固练习
1、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
.
二、填空题:
a
b
c
58?
72?
50?
a
c
α
2、如图△ABC≌△EBD,若∠ABE=68?,则∠CBD=
?.
A
B
E
C
D
三、解答题:
1、如图所示,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且△BAD≌△ACE,试说明:(1)BD=DE+CE;
(2)△ABD满足什么条件时,BD∥CE.
A
B
E
C
D
2、如图,已知Rt△ABC≌Rt△ADE,∠ABC=∠ADE=90?,BC与DE相交于点F,连接CD、EB.
(1)图中还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你一一列举;(2)求证:CF=EF.
A
B
F
C
E
D
知识要点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应用格式:
∵
AB=AC,
∴∠B=∠C.
A
B
C
D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底边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应用格式:
∵
AB=AC,AD⊥BC
∴BD=CD,∠BAD=∠CAD.
A
B
C
D
(3)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或
∵
AB=AC,BD=CD
∴AD⊥BC,∠BAD=∠CAD.
或
∵
AB=AC,∠BAD=∠CAD
∴AD⊥BC,BD=CD.
A
B
C
(4)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都等于60°.
应用格式:
∵
△ABC中,AB=AC=BC
∴∠A=∠B=∠C=60°.
知识要点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应用格式:
∵
∠B=∠C,
∴
AB=AC.
A
B
C
应用格式:
∵
∠A=∠B=∠C,
∴
AB=AC=BC.
(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应用格式:
∵
AB=AC,∠A=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或
∵
AB=AC,∠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学习小结:有三种等腰三角形大家要多注意探索特殊性——顶角分别是60?、90?、36?.
1.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测量河宽.如图,即测量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方法,其中小聪的方法是:从点A出发沿着与直线AB成60?角的AC方向前进至C,在C处测得∠C=30?
.量出AC的长,它就是河的宽度(即A、B之间的距离).
这个方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巩固练习
A
D
C
B
2.如图,BD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AC上的高,DE∥BC,交AB于点E.
判断△BDE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A
E
D
C
B
3.
如图,AB=BC=CD=DE=EF=FG,
且GF⊥AF于F,求∠A的度数.
A
B
D
F
E
C
G
4.如图,在△ABC中,AB=AC,直线DE交AB、BC于点D、F,交AC延长线于E.若DF=EF,求证:BD=CE.
A
E
D
C
B
F
5.在△ABC中,BG平分∠ABC,CG平分∠ACB.过点G作直线EF//BC交AB于E,交AC于F.
(1)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
(2)线段EF和线段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A
E
F
G
B
C
知识要点
5、尺规作图.
五种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a
M
P
N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A
O
B
O'
B'
M
N
N'
A'
五种基本作图:
(3)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A
B
N
M
A
O
B
M
N
P
五种基本作图:
(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②点在直线外.
①点在直线上.
A
P
B
C
D
N
M
l
P
A
B
N
M
知识要点
6、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1)一般来说,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
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
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
题叫做互逆命题。
(2)互逆定理一定是互逆命题,
互逆命题不一定是互逆定理.
知识要点
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到一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
知识要点
8、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
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到一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
例:如图,要在P区建一个加工厂,使它到AB、BC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且工厂到两路的交叉点B的实际距离为5千米.比例尺为1:200000,则工厂应建在
,且到点B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
A
B
C
P区
5千米=500000厘米
500000÷200000=2.5
2.5厘米
∠ABC的角平分线上
2.5
1、如图,AB∥CD,O为∠BAC和∠ACD的
平分线的交点,OE⊥AC于点E,且OE=4,
则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
.
巩固练习
A
B
C
D
E
O
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D平分
∠BAC,交BC于点D,若AB=10cm,CD=
3cm,则△ABD的面积为
.
巩固练习
A
B
C
D
3、如图所示,△ABC的三边AB、BC、CA的长
分别为12、10、6,其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
O,则S△ABO:S△BCO:S△CAO=
.
巩固练习
C
B
A
O
4、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D平分
∠BAC,BC=30,BD:CD=3:2,则点D到AB
的距离为
.
巩固练习
A
C
B
D
5、如图,已知AB=AC,AE=AF,BE与CF交于
点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ABE≌△ACF;②△BDF≌△CDE;
③D在∠BAC的平分线上.
巩固练习
C
A
F
B
D
E
6、如图,已知在Rt△ABC中,∠C=90?,沿着
过点B的一条直线BE折叠△ABC,使点C恰
好落在AB边的中点D处,则∠A等于
?.
巩固练习
C
A
D
B
E
7、如图,在△ABC中,∠B=90?,AB=7,
BC=24,AC=25.
(1)△ABC内是由有一点P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如果有,作出这一点,并说明理由;
(2)求出这个距离.
巩固练习
A
B
C
在三角形中辅助线的作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