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6课《戊戌变法》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山东青岛)“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2.(2019年四川内江)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3.(2019年江苏盐城)“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4.(2019年四川广安)《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
A.严复
B.邓世昌
C.梁启超
D.康有为
5.(2019年山东济宁)“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B.戊戌变法的背景C.洋务运动的背景D.《辛丑条约》的影响
6.(2019年云南)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7.(2019年湖南张家界)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仁人志士是(
)
A.左宗棠
B.谭嗣同
C.黄兴
D.宋教仁
8.(2019年山东日照)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9.(2019年内蒙古赤峰)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C.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0.“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材料中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11.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影响力最大的报刊是(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直报》
D.《申报》
12.有学者评述: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指
(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13.在百日维新期间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在教育方面主张(
)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
D.开办新式学堂育人才
14.下图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5.下列历史现象,哪种排列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
)
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②创办京师同文馆
③创办《民报》
④创办《新青年》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16.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
D.
17.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18.“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19.“左图右史”,图片是历史的珍贵记录。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影响是(
)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0.如下图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左宗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
D.光绪帝、谭嗣同
二、综合题
21.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九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三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于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材料中的“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22.(2019年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24.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
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一位皇帝是谁?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3)“皇太后”是指谁?
(4)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哪一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训练
第6课《戊戌变法》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9年山东青岛)“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答案】B
【解析】根据“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可知,指的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戊戌变法内容之一,B符合题意;ACD项均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9年四川内江)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不仅是一次改良运动,还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材料“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说明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以失败告终,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也没有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019年江苏盐城)“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康有为等人掀起戊戌变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19年四川广安)《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
A.严复
B.邓世昌
C.梁启超
D.康有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可知,这与戊戌变法有关,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人物有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邓世昌是甲午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与戊戌变法无关,所以B项符合题意。故选B。
5.(2019年山东济宁)“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B.戊戌变法的背景C.洋务运动的背景D.《辛丑条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可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故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而不是洋务运动的背景,故C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后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19年云南)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故选B。
7.(2019年湖南张家界)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仁人志士是(
)
A.左宗棠
B.谭嗣同
C.黄兴
D.宋教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裁快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句话是维新派著名代表人物谭嗣同,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杀害时说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2019年山东日照)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因为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被捕。谭嗣同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为变法壮烈牺牲,故D项符合题意;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做到“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A项不合题意;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立志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B项不合题意;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被捕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的诗句,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掌握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和谭嗣同相关的史实及其诗句,则可确定答案。
9.(2019年内蒙古赤峰)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你认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C.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所以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0.“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材料中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进行民族救亡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国难当头之时,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旨在实现“三民主义”思想的辛亥革命,前者以失败告终,后者虽结束帝制但没有实现革命最终目的,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影响力最大的报刊是(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直报》
D.《申报》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熟悉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有学者评述: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指
(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A项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意义;B项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结局惨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故B符合题意;C项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意义;D项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在百日维新期间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在教育方面主张(
)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
D.开办新式学堂育人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在教育方面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如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故D符合题意;A是百日维新在军事方面的主张;B是百日维新在经济方面的主张;C是百日维新在政治方面的主张。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图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世纪末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由此判断,这次运动是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希望通过变法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选项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下列历史现象,哪种排列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
)
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②创办京师同文馆
③创办《民报》
④创办《新青年》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变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京师同文馆都属于洋务运动的活动,体现出国人器物层面的探索;《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的报刊,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报刊,属于思想层面的探索,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C和D错误。故选A。
16.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对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中国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了戊戌变法。因此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公车上书三者之间关系的是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1898年6月---9月、改革政府机构”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百日维新。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变法失败,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898年6月---9月、改革政府机构”是解题的关键,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18.“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害。谭嗣同在刑场上悲愤地吟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故诗中的“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故A符合题意;光绪皇帝支持变法,故D不符合题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和袁世凯不是谭嗣同口中的贼,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左图右史”,图片是历史的珍贵记录。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影响是(
)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这次运动成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符合题意;A项指的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指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北洋舰队全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选D。
20.如下图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分别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左宗棠、张之洞
C.康有为、梁启超
D.光绪帝、谭嗣同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由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等原因,变法失败。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故C项符合题意;D项中的光绪帝、谭嗣同也与戊戌变法有关,但与题文中两个人物肖像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AB项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们领导的是洋务运动,故A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文中的“戊戌变法中”,就可以把AB项排除,再结合题文给出的人物肖像,准确地解答问题。所以题文的每一个信息都有可能对解题有帮助,注意提取,运用所学进行综合分析。
二、综合题
21.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九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这次改革的历史背景。这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898年夏颁发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中国进行了百日维新。它意义重大,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答案】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领域:思想文化领域。
【解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等,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材料三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摘编于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材料中的“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变革社会制度(或主张君主立宪制,或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材料中的“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变革社会制度。
22.(2019年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答案】
(1)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2)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3)救亡图存(思想启蒙或民族复兴等)
【解析】(1)根据“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等信息可知,材料一的“新的救国之道”是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知,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从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认同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被西方列强入侵的民族危亡时刻,所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是救亡图存(思想启蒙或民族复兴等)。
24.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
生气。现在朕位几乎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请据此和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这一位皇帝是谁?
【答案】光绪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后来光绪帝支持变法。
(2)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答案】戊戌变法
【解析】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全面支持筹划变法的皇帝是光绪帝,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3)“皇太后”是指谁?
【答案】慈禧太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1898年开始实行,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所以材料中的皇太后指的是慈禧太后。
(4)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哪一位?
【答案】谭嗣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谭嗣同的相关史实。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顽固派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不肯逃亡,他说要为中国的变法做流血牺牲之第一人。就义前的这首先表达他对封建顽固势力的痛恨,以及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唯有以牺牲自己为变法做出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课堂教学流程】
任务1:【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公车上书:
(1)原因:
1895
年春,《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时间:___1895______年春
(3)地点:北京
(4)代表人物:___康有为______、____梁启超_____以及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5)目的: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6)结果:失败。
(7)意义(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
》和天津的《
国闻报
》.____严复____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宣传“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心变法。
2.时间:___1898______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9
月21日结束
3.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___光绪帝______,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___康有为、__梁启超__仓促逃往海外。
4.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思想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史称“戊戌六君子”。
6.戊戌变法的由来:“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___103____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_百日维新________”。
7.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
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任务2:【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28—30页“百日维新”的内容,观看视频:公车上书。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发起人、内容、影响是什么?
问题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进行了哪些活动?
任务3:【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30—31页“百日维新”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列举出百日维新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
问题2.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
任务4:
任务5:
任务6:
任务六:【动动手】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一、选择题
1.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史称“公车上书”。他们反对的是(?C?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D?
)
A.挽救民族危机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3.八年级(1)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小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D?
)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下列内容属于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相同点的是(D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兴办新式学堂
5.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C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6.查阅当时的报刊是了解一段历史真相的有效手段,如果要研究我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演变,你应当研究哪一报刊或著作(?A?
)
A.《国闻报》
B.《农政全书》
C.《泰晤士报》
D.《资治通鉴》
7.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他”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邓世昌
二、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公车上书”事件。
INCLUDEPICTURE
"http://tqmshl.czbanbantong.com/tqms/5bb42d413915476caf1344a351e1668c.img"
\
MERGEFORMATINET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举出材料一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写出此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目的。
【答案】(1)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概括出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张。
【答案】(2)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校等。
说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3)材料一(公车上书)揭开了材料二(戊戌变法)的序幕。
【学后反思】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
2.了解创办的组织及报刊,以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
3.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学到什么?
有何疑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第6课《戊戌变法》
部编版
八上
情境导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自主预习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自主预习
马关条约
梁启超
康有为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
时务报
国闻报
自主识记
1898
冗官冗员
官民上书言事
工矿企业
新式学堂
新式军队
自主识记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顽固派
慈禧太后
戊戌六君子
思想文化
自主识记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讲授新课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背景
领导人
主张
时间
意义
讲授新课
人物扫描
公车上书
讲授新课
人物扫描
阅读教材,列举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做了哪些活动,即戊戌变法运动的发展。
组
织
学
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合作探究
识图学史
创办报刊
——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识图学史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变法通议》
识图学史
问题思考
百日维新
背景
讲授新课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和支持他的珍妃
戊戌变法的标志:
戊戌变法的性质: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
讲授新课
图表详解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
方面
军事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开办新式学堂
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
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
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内容和影响
讲授新课
识图学史
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
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
结
果
如
何
失败
1.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百日维新
讲授新课
2.康有为、梁启超仓促逃往海外
3.逮捕维新人士,参与朝政的“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1898年9月21日被手握大权的顽固派镇压,光绪帝被囚禁,参与变法的维新人士遭逮捕杀害。此次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谭嗣同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杨深秀
康广仁
讲授新课
相关史事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材料研读
合作探究
阶段总结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1898年6月至9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政治改良运动。不过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
板书设计
序幕—公车上书
影响最大的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
而持久的影响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C
A
巩固提升
C
巩固提升
B
巩固提升
B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巩固提升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老师。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政治上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
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教师: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4)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