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3.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知识点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知识点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1.阅读教材P99“历史纵横”及“思考点”,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后,一方面沿用西晋时期的“黄籍”制度,另一方面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原因在于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若不这样,将会激化其政府和南迁北方人与南方土著人的矛盾。
(2)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其原因是: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2.结合教材P99右下角“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插图及P98本课导语思考: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提示:“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3.阅读教材P101“史料阅读”,思考:你如何认识商周时期的救济设想?
提示: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天灾人祸不断,人们的自救能力差,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因此政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各项准备,保证粮食和各种物资的充足。史料所反映的古人备荒的意识和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对今日的救灾工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提示:(1)古代政府之所以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其原因是: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助是必须的,用法律对此进行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这一救助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做体现了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在百姓心中树立政府的威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这样的规定能否落实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因为只有统治者英明,能够励精图治,深深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能够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时,这样的规定才能够落实。否则,不能落实。
[思维导图]
户籍制度
材料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提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
(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
(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C [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故选C项。]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D [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A、B两项均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材料“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说明C项符合材料,但不符题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以唯物史观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
(1)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
(2)宗教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
3.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不足之处
(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3.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
A.国家税源枯竭
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
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C [根据材料中“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的信息可知C项正确;“国家税源”“经济结构”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D两项错误;材料中“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说明B项错误。]
4.《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A [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8/8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C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汉代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被历代的王朝所沿用,D项错误。]
2.与隋朝户籍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上计制
B.大索貌阅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B [上计制不是隋朝的制度;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
A.有利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C.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D.有利于加强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C [由材料“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排除D项,选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此限制了其生产规模,排除B项。]
4.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理学的发展
A [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之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而户籍是政府征税的主要依据,因此主户比例的上升就意味着政府收入的增加。故选A项;其他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5.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造成政治的动乱
C [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两项均与题干关系不大。]
6.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D [根据题干“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信息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自治”,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帝是否掌握乡官的任命权,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并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
7.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D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除了正常的地方行政机构外,还特别重视借助于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等力量管理地方,故D项符合题意;乡里组织自古有之,A项错误;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乡村管理并未削弱中央集权,反而有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巩固了封建统治,故排除B项;由题干可知,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国家维护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故排除C项。]
8.(2020·天津高考·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B [结合材料“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排除;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排除;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排除。]
9.《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吉。”这说明( )
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
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
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
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
D [题干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积极储备、以备不时之需的思想,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10.下列关于汉朝常平仓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利于调控粮价
B.彻底解决了饥民问题
C.是一种积极有为思想的体现
D.反映了政府未雨绸缪的理念
B [常平仓制度只能暂时解决部分饥民的粮食供应问题,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11.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鸩杖,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它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D.它体现了等级关系
D [鸩杖说明中国有尊老爱幼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它具有社会教化功能,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种手杖顶端刻有斑鸠鸟的雕像,故有此名,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手杖不能体现等级关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2.范仲淹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亲友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贤者,他的行为( )
A.说明他富甲一方
B.体现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
C.证明了政府的重民思想
D.契合了宋朝以来社会救济活动的发展趋势
D [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A项结论;范仲淹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没有联系,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因素,C项错误;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与材料内容相契合,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答案] 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天子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时的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这三者是乡官掌管的基本职司,也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以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建构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据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
[答案] 评述:两税法实行,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这一变化改变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对乡村民众的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影响朝廷政令的执行力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