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41张)+学案+课时练(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41张)+学案+课时练(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1 18:00:54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八)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做出了合理解释
C.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D [“敬天保民”思想是商周之际提出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按照“敬天保民”思想,纣王无道,违背天意,应遭诛讨,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保民”体现了重民之意,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据以上分析,这种思想虽有迷信成分,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D [汉宣帝治国主张利用霸道和王道,反对在官员任用上只重用儒生。题干中“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体现出“德教”与“周政”并列,所指相同,而“德教”指的是用道德教化,实行德政,该观点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最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项正确。]
3.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A [题干涉及的是有关法律的内容。子产“铸刑书”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让人们清楚法律的内容,这样增加了法律公平性。A项的意思为不管远近亲疏和出身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故A项正确;B项说明大自然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C项与礼制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的是臣子对君主的态度,不符合题意。]
4.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是法家思想;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影响汉代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
A [“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儒家在力图适应政治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
A.法治      
B.专制统治
C.德治
D.无为而治
C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C项正确。]
6.《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 [A项强调取法古代没有过错,遵循礼乐才能没有邪念,这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俭的观念属于墨家,故B项错误;C项强调奖赏分明,人民自然勤勤恳恳工作,刑法严明,人民自然遵循法制,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道的观念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
8.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B [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9.关于秦汉时期的法律之说法,正确的是(  )
A.秦律的编纂与儒家思想有直接关联
B.《九章律》沿袭秦律而成
C.中华法系至秦汉臻于完备
D.对汉律的认识无据可考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故B项正确。]
10.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D [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儒家与律令的关系日益密切,A、B、C三项都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但是儒家思想和律令相比,其地位是不会相同的,从当时情况看,前者的地位应是优于法令地位的,故D项说法欠妥,符合题意。]
11.《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A [由题干中“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唐政府注重廉政制度建设,故选A项;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正确,唐朝的繁荣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2.关于明清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朝以元朝法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B.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
C.《大清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逐渐成为乡约的替代品
B [《大明律》是以唐律为蓝本的,故A项错误;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问刑条例》,C项错误;D项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清朝法典重视例,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 (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教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
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答案] (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6/6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背景
(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
(4)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内容
(1)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评价
(1)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2)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儒家化。
(2)表现
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
(1)编纂《唐律疏议》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最终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著有《天圣令》。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1)背景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内容
①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1.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
提示:(1)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
(2)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
(3)原因: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带来富国强兵的实际利益,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2.观察教材P46“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并阅读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思考:律和令的法律效力如何?此汉简的出土有什么意义?
提示:(1)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意义:《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
3.阅读教材P46“思考点”,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家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提示:秦朝苛政的教训为我国古代法律和儒家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加速了我国法律和儒家思想的结合;统治者重视仁政的重要性,但也清楚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儒家思想和法治的结合是最好的选择;法律只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才能便于百姓接受和推广。
4.清代写本《圣论十六条乡约歌》中第三条写道:和乡党以息争讼;第四条写道:重农桑以足衣食。这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清代的乡约仍把教化劝谕当作非常重要的内容。
[思维导图]
 乡约制度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成祖时……时任巡抚、右金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略取宋明乡约宗法制度,兼仿西洋地方自治之义,建议以乡族为政治基础,达到管教养卫的目的。冯桂芬的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后来改革变法论者的自治主张。
——均摘编自张宪文、张玉法
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
提示:乡约的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乡约的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冯桂芬乡约制度思想。
提示:冯桂芬乡约制度思想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融合西方地方自治理论、宋明乡约制度中“自治”成分而形成的。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也未能付诸实践,但它为后人继续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全面认识乡约制度
(1)乡约的变化
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2)乡约的特点
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
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民主选举。
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
(3)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1.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乡约制度自古有之
B.乡约制度具有法律效力
C.乡约制度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D.乡约制度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C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准确,只有成为法律实施载体时,它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排除;乡约制度最初与最高统治者无关,D项错误;乡约制度本身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故C项正确。]
2.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不包括(  )
A.仍然有较大的教化作用  
B.以政府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A [由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都是明清乡约的重大变化;A项是宋朝乡约与明清乡约的共同点,故选A项,符合题目要求。]
 用唯物史观认识以礼入法
1.进步性
(1)以礼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
(2)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2.局限性
(1)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这样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观。
(2)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
4.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A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表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皆排除。]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