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44张)+学案+课时练(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44张)+学案+课时练(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1 18:05:39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1954年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权利不同
C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大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故选C项。]
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
D.1954年宪法是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否定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项正确,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
3.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选D项。]
4.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D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强调应坚持加强法制建设,抛弃“人治”,体现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皆排除。]
5.《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9年宪法
C [提取关键信息“新时期”可以判断1982年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皆排除。]
6.新中国的一部法律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与外交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这部法律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排除A项;1954年我国尚未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由“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知这部法律颁布于改革开放时期,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排除D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最早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在(  )
A.1978年
B.1982年
C.1995年
D.1999年
D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实行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故答案选D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是(  )
A.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B [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因此所选的必须是关键性的法律。A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排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地位远不如宪法,故C、D两项错误。]
9.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法律
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2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3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3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法律文件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C项正确;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材料无从体现,A项错误;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较为完善,B项错误;D项仅是单独的一次立法行为,无法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D [精神文明建设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D.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C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属于政治文明建设,故A、B两项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而不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2.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不包括(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
B.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前提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前进的“路标”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价值观念的范畴,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就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答案] (1)特点: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2)成就: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实行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认识: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吸收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用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 (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6/6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成就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杰出代表。
(2)表现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阅读教材P54导语,思考:这次会议有什么法治方面的意义?
提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阅读教材P55右上角“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提示: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治”更能体现政府对国家治理的决心,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3.结合教材P55图片“宪法宣誓誓词”思考: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提示:宪法宣誓对于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宪法宣誓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宪法宣誓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宪法宣誓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
4.阅读教材P56左下角的“思考点”,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提示:(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维导图]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性悲剧……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
提示: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意义
1.原因
(1)吸收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2.特点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
(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
3.意义
(1)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
(2)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和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文件
产生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新中国成立后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 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A [《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这次会议是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情况下召开的;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被称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选A项。]
2.我国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调整、充实1982年宪法的内容,使这部国家根本大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况,这说明中国(  )
A.现代化发展使宪法逐步完善
B.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A [材料文字信息显示1988年以来,中国先后四次修改完善1982年宪法,这是宪法本身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致,所以A项说法与题意最相符,B项在1982年宪法颁布后即已实现,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作用
(1)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4)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其他各项事业也就好了 
②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属于文化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也不是基础,②④错误;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可以为其他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正确;不是说搞好了精神文明,其他事业就搞好了,①错误;故选B项。]
4.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是(  )
A.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B.举办“心动安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C.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D.上海世博园建设成功
D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因此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皆排除;D项既不属于思想道德建设,也不属于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