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2 14:49:1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B [A、C两项仅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D项强调对思想的钳制,只有B项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
2.汉朝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军政管辖,在当地设置(  )
A.酒泉郡    
B.征西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又重新设置。]
3.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  )
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
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
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
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C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符合题意。]
4.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长期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民族间也战争不断。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的战争
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B [古代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之分。当时,少数民族政权还无力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也不是争夺西域的控制权。]
5.西汉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B [因为中国与欧洲的通商往来是以西域为桥梁的,因此,张骞出使西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6.下列关于汉武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
B.最远抵达波斯湾
C.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
D.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B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7.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B [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项正确。]
8.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新罗文化十分发达
B.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
C.中国文化对新罗影响大
D.新罗已经学会了印刷术
D [从题干所给材料看不出新罗已经学会印刷术。]
9.“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B [“史识”就是对历史现象或者事物的认识,故B项正确。]
10.“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  )
A.匈奴
B.倭寇
C.蒙古
D.女真族
C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万里长城。明朝修缮万里长城的目的是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11.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
B.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
C.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
D.手工业技术精湛
C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应国外客户要求,加工出口手工业品的情况。中亚、西亚流行的图案以及圣母像都不是针对本国市场,而是针对出口制造的,故选C项。]
12.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B [对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是中原文化文明对周边文化优越性的表现,近代这一词语逐渐消失,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观念逐渐的改变,并不是外交殖民地化的体现,A项错误;“羁縻”一词的逐渐消失,反映了由古代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转化为近代外交思想,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列强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和民主的特征,C、D两项均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联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1)唐太宗的这些言论所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根据上述言论指出唐太宗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并列举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
(3)你认为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请用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 (1)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2)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封建王朝强大,少数民族就会向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绥之以德”,与少数民族交往要以德服人。
采取开明政策史实: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纳谏用贤,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周边少数民族向往,愿意接受唐政府领导。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风俗”;设安西都护府,由西突厥贵族担任长官;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汉藏关系。
(3)不完全正确。说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确实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力,但反击匈奴是正义之举,此举使西汉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逑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2)结合材料三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答案] (1)唐朝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
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清朝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
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
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
6/6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知识点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
(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
(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
(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
(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
(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
(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知识点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2)海路
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③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3.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4.明: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5.清
(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1.结合教材P60左上角“唐朝《礼宾图》壁画”及本课导语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
2.结合教材P64图片“‘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及下面文字说明思考: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已经与日本友好交往,中日关系源远流长。
3.结合教材P62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及下面文字说明,思考:这些印章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元朝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4.阅读教材P63“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提示:军事上,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经济上,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是正常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不过生意上的往来要受长城关隘是否打开的影响。
5.结合教材P63图片“驻藏大臣令牌”想一想:清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的?
提示: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扶持宗教,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册封西藏宗教最高领袖;设立西藏办事大臣。
6.结合教材P65插图“乾隆在热河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思考:这次接见有何影响?说明了什么?
提示:影响:清政府不愿意就马戛尔尼此次来华提出的建议作任何谈判,中英正常交往的大门被人为地关闭。说明当时清政府依然有天朝上国的华夷观念,麻木落后,自闭于世界潮流之外。
[思维导图]
 民族交融
材料一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隋唐之所以能掀起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两汉的经济文化高潮,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1)材料一中“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什么民族政策促进了该局面的出现?试举一例说明。
提示: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等。
(2)你如何评价“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政策?
提示:加强了各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推动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管理与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
(1)民族交融的含义: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
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2)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
(3)民族交融的作用: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地区,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B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故选B项。]
 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
洛杉矶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巴黎唐人街
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C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图中所示唐人街,体现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故选C项。]
3.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A [宋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属于海外贸易,所以,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市舶司,故选A项。]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