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这一过程。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的建立等史实。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1)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表现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
(1)背景
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2)经过: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知识点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过程
(1)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3)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4)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3.意义
(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知识点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a.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b.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
1.阅读教材P67导语,并结合右上角“贞德(1412—1431)”,思考:英法百年战争对法国有何影响?
提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唤醒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感情;法国由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王权进一步加强。
2.结合教材P68左上角“《马赛曲》曲谱”插图及文字说明思考:《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3.阅读教材P68“学思之窗”,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提示:格劳秀斯认为,君主是唯一拥有战争权和缔结和约权的人。
4.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提示:是国际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分水岭;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以及在会议上签订的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从而为近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
5.阅读教材P69下方“历史纵横”,思考:《万国公法》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它将西方的国际法移植到中国,从而对中国法律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万国公法》比较系统完整地将西方国际法体系带到了中国人面前;引入了西方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源自西方的国际法的正式认可。
6.结合教材P70“思考点”,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提示: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第一个提出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主要的法律基础。
[思维导图]
民族国家
材料一 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
材料二 14—15世纪……王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代替了地方分权。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
——均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中世纪的欧洲民众为什么缺乏国家认同感?
提示:基督教神学思想长期在社会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欧洲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导致人们的国家意识不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
提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增强;共同的经济制度、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特点
(1)从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上来看,民族认同感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之一。民族认同感强,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民族认同感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力量。
(2)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其发生时段上大多与现代化的过程密切相关。这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观,迫使过去处于彼此分离状态的各个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为现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语言。
1.《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加入世贸组织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B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进行“修补”指的是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等;而“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具体体现则是建立欧洲共同体。故选B项。]
2.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C [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认识以及民族自决与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系,故A、B两项均错误;材料提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整体自决,而中国就是如此,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
以唯物史观认识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异同、作用及原因
1.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2)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3)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5)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不同点
(1)国际联盟强调大会一致(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2)联合国较之国际联盟更具有普遍性、权威性。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比国际联盟更有效。
3.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作用
原因
国际联盟
(1)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2)反共、反民族独立,干涉革命(3)一直为大国操纵,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1)建立基础不同①国际联盟: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一战的产物②联合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2)组织方式不同①国际联盟:排除苏俄,帝国主义大国操纵②联合国:具有广泛性,容纳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3)国际形势不同①国际联盟:一战后,战胜国欲制裁战败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尖锐②联合国:二战后共产主义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联合国
(1)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将两种社会制度都纳入国际体系(3)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世界开始发挥作用
3.“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在国际联盟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是由于( )
A.会员国采取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B.实行民族自决原则
C.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D.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C [由于“大国一致”原则的实施,所以个别国家操纵联合国的可能性变小,因而“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故选C项;“全体一致”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集体防御原则皆不属于联合国原则,故排除A、B、D三项。]
4.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C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项错误;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但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所以B项错误;国际联盟维护的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不是维护世界和平,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由美国操纵,也不是维护世界和平,故排除D项;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而联合国在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故C项正确。]
8/8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15世纪,促进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因素有( )
①逐步产生了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②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③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潮 ④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④
A [14、15世纪,欧洲社会逐步产生了民族国家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①正确;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②正确;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③正确;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被逐渐打破,文化逐渐出现普及的现象,④正确。故选A项。]
2.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为维护本国利益,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新兴的商业资本家结盟,从政治上加强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该经济政策( )
A.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B.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提供支持
C.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
D.有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A [由材料“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时间应为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国家统治者需要商业资本家的发展来增加税收,同时商业资产阶级也希望获得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资本积累。故选A项。]
3.“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这说明( )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A [“专制之下无祖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观点。在近代民族国家,增强民族意识的方法多为消灭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表明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A项正确;其余选项说法均明显不符合史实。]
4.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 )
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 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根据“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可知②正确;根据“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可知①正确;③与题意不符;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5.国际法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为其奠定基础的是( )
A.《至尊法案》
B.《战争与和平法》
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非战公约》
B [由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6.下列有关维也纳体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取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B.开启了欧洲各国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C.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
D.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维也纳体系使欧洲国家政治上走向反动,专制统治加强,各种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所以它不会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符合题意。]
7.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谈道:“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参加反法同盟
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
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领导权
D [材料中英国外交部的话强调了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实现国际力量的均衡,所以A、B、C三项均符合英国的“均势”政策。英法联合与美国争夺国际联盟的领导权,目的是支配和统治世界而不是为了维持国际力量的均衡,故选D项。]
8.右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和平”的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该漫画所反映的国际联盟的实质问题是( )
讽刺国际联盟的漫画
A.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受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做出真正的贡献
D [这幅漫画揭示了国际联盟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阻挡战争的爆发。]
9.“巴黎公约……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是指( )
A.《凡尔赛和约》
B.《国联盟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D [由“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约”是指《非战公约》,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提供法律基础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洛迦诺公约》
C.《非战公约》
D.《九国公约》
C [《非战公约》确认了在国际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的法律基础,故C项正确。]
11.《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B [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典型事例,所以美国此举是霸权主义的表现,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故选B项。]
12.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不存在强权政治
B.初期在主要常任理事国的共同控制之下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D.强调“全体一致”原则,更具合理性
C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但又都存在强权政治,故排除A项;联合国成立初期曾为美国所操纵,故B项错误;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而非“全体一致”原则,故D项错误;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产物,而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在中世纪尚未成型,当时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因而在那些世纪里,无人知晓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民族主义直到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由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全部权力的,因而国家也就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已经是由公民(19世纪末以前仅指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材料三 德意志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1871年击败法国,然后建立起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在此之前,为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掠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运动。其中典型的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
——《全球通史》
材料四 在北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美国人民经过6年多的艰苦抗战,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与北美“民族主义”获胜方式的异同。
(3)概括19世纪中期东西方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特征。
[答案] (1)内容:民族即国家,国家由公民组成;民族、国家必须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资产阶级应掌握国家政权。
原因:19世纪末,外国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目的:通过宣传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道路。
(2)相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战争获得胜利。
不同: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美国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民族独立。
(3)不同特征:东方主要属于反殖反封建斗争;西方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由于英国和法国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的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联不是遏制侵略,而是使世界陷于混乱。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
——李琳琦《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最初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建立的实质。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国联的评价。
(3)结合材料三,指出联合国相比国联性质的变化。请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目的:在国际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利用国际联盟干预世界事务;控制国际联盟以称霸世界。
(2)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评价:国联不能有效遏制侵略、制止战争。
(3)变化:由大国控制的工具变为世界人民伸张正义的舞台。
说明:20世纪6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发生深刻变化;1971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