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2 14:53:5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C [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故C项正确。]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B [新中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故选B项。]
3.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 [D项中“高度的自治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4.“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由材料中的“因民族制宜”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B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C项错误,B项正确;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6.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国家在项目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发展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  )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我国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推动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说明只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才能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③④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权,①错误;民族地区发展从根本上要靠民族地区人民自身的努力,国家的扶持只是外部条件,②排除,故选D项。]
7.某少数民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该州GDP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全州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为各民族绝对平等提供了制度依据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说法太绝对,②在题中没有体现;③④正确,故选D项。]
8.至202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20余年。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这表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
①实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促进和谐稳定 ②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 ③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政治平等 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B [题干材料说明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自治地方有宪法规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①说法错误;③中“消除”的说法错误;②④正确,故选B项。]
9.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举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在政治上实行高度自治
B.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在经济上享有独立权
C.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前提,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
D.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具有极大优越性
D [A项中的“高度自治”、B项中的“享有独立权”、C项中的“在政治上赋予其特权”都是明显错误的说法,排除这三项,D项正确。]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各项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表明(  )
①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应当主要依靠国家支持 ②新疆地区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
A.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C [①错在“主要依靠”,④错在“根本保障”,故选②③,C项正确。]
11.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
B [A、C两项不是材料表明的内容,D项表述错误。]
12.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要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出上述要求主要是基于(  )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民族团结可以消除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
C.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D.我国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A [B、C两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即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此后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积极作用。
(2)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有何突出变化?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答案] (1)积极作用: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抗日和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2)变化:强调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意义:使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北疆铁路等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建成;自1954年起,新疆相继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并于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截至2007年年底,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07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19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8件,单行条例18件;自1982年起,自治区连续5次开展大规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全疆现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100个,信教群众1
000多万人,宗教活动场所24
400多座。
材料二 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国家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19个发达省市承担为期10年的对口支援新疆任务。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援疆新战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5月17日至19日,中央举行新疆工作座谈会,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并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新疆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新形势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的意义。
[答案] (1)新疆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义务。
(2)在新形势下加大援疆力度,做好新疆工作,有利于促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可以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和实现新疆人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6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其形成过程。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知识点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2)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知识点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表现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知识点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1.阅读教材P73右上角插图“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思考:这幅插图主要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2.阅读教材P74“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示:(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4)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3.阅读教材P75“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思维导图]
 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规定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提示: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规定的。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积极作用。
提示: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2)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由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最后成立的是西藏自治区,故A项符合题意。]
2.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材料仅表明联邦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并没有说它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故①不正确;材料只是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并未说明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③不正确。]
 立足家国情怀,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民族平等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使少数民族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的制度,是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实现民族的平等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项。]
4.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A [由本题信息可知,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