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2 14:56:1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表明当时(  )
A.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B.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C.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
D.中国货币可以在中亚或西亚流通
A [结合材料内容,只能说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等地贸易关系密切,B、C、D三项从材料中均不能直接得出,故选A项。]
2.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用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C [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的认识加强,也反映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地位的增强,故选C项;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统一规范,排除A项;铜钱的大量使用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走向成熟,排除D项;通宝钱制主要以年号命名(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突出了其政治功能,排除B项。]
3.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政府的推动
A [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所以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B项说法本身欠妥,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年)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年)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白银几乎成了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C.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
D [题干没有体现对外贸易和生产方式,A、B两项错误;C项内容是题干所描述的现象而不是实质,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选D项。]
5.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下列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
A.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
B.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
D.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D [根据材料“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可知,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并没有实行银本位,依旧以铜钱为货币,这种落后的币制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与西方世界的货币理念相比,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相对落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史实可知,中国在当时发行量最大的货币是铜钱,故C项错误。]
6.清前期,银两和制钱(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这种状况(  )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
B.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局面
C.阻碍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
D.反映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
D [材料信息“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说明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故D项正确;“银钱比价混乱”不利于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与管理,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中国白银外流无关,B项错误;材料和对外贸易无关,C项错误。]
7.下图是1909年清政府发行的纸币,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本位币性质的纸币。作为史料,它直接说明了(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C.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混乱
D.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D [“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本位币性质的纸币”体现了中国从传统的货币体系向近代货币体系的转型。A、B、C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得出。]
8.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图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C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为筹集内战资金,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给国内民族工业带来巨大的灾难。故选C项。]
9.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就是美元“绑架”全球,其基本特征是(  )
A.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
B.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
C.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D.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代表共同签订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故选C项。]
10.下表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分析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滞胀”致使美国债务增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
D.美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
C [由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减少,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增多,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抛售黄金以稳定美元汇率,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排除D项。]
11.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C [二战后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根据“牙买加协议”的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不再固定,成员国也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故选C项;该协议是美国为摆脱“滞胀”采取的应对措施,而结果如何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随着各国对经济干预的加强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资本主义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组织而非贸易领域,排除D项。]
12.1980年以来,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部分成员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时才伸手援助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但也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税壁垒
B.成功防止了世界经济危机
C.致力于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D.延缓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
C [关贸总协定有利于打破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壁垒,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部分成员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时才伸手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禁民私造。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合法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使用交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经历的阶段,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
[答案] (1)原因:传统货币携带不便;四川富商推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
(2)阶段:铜钱、宝钞、白银。
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均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阐述:吸取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二战以来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在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货币合作和全球发展援助等角度发挥作用,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二战以来,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阐述:二战以来,欧洲各国衰落,美国以绝对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并通过认缴较多的股金份额,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进而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为扩大世界市场,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又推动签署“关贸总协定”,削减各国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便利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外经济扩张。总之,二战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掌握了国际规则制定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8/8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货币演进的历程。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认识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强化美国经济霸权的作用。
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铜铸币
(1)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4)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2.纸币
(1)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2)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3)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3.白银
(1)从战国到元朝,贵金属金、银也时常承担货币职能,但并未成为主要货币。
(2)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3)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4)晚清时,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4.民国时期货币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流通银元,将白银收为国有。
(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由于急速贬值,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又发银圆券,仍以失败告终。
5.人民币
(1)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2)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五套,形成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3)长期以来,人民币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二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2)特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3)作用: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4)瓦解及影响
①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②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③英国、法国和美国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①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
(2)形成: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
①积极: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消极: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5)瓦解: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1.结合教材P86插图“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1)原因:战国时期,币制十分复杂,阻碍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意义: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2.阅读教材P86“思考点”,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以“贝”为偏旁)的字?
提示:资、财、贩、货、贪、购、贷、费、赊、赔、赎、赠等。
3.观察右面的“北宋交子图片”,思考: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提示:(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铜钱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需要;当时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
(2)意义:“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阅读教材P90“思考点”,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如何重建的?
提示:1944年,美英等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世界货币体系。
5.阅读教材P90“学思之窗”,想一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重要作用?
提示: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思维导图]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材料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摘编自洪国起等《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人权·主权·霸权》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同时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摘编自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学政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利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使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怎样?其影响如何?
提示: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影响:该体系的建立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必要性: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②契机: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国独霸。
③动力: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④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主要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1.《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些规定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取得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B.掌握了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C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D.操纵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A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上述规定,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二战后,美国取得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其直接原因是(  )
A.《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取得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B项正确;《联合国宪章》的签署与美国取得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无直接关系,A项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苏“冷战”的表现,C项排除;《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与国际贸易有关,但与美国取得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无关,D项排除。]
 以家国情怀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汉、宋、元、明、清,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海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高祖李渊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这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笨重,携带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2020·浙江高考·2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右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C [根据材料可知,对唐代货币的读法,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这说明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正本清源,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相互印证,通过对材料的考证和辨伪得出较为客观真实的结论,故C项正确;应该根据史料而非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排除A项;唐朝货币的读法差异不是由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排除B项;唐朝货币读法的差异并不是由于史料存在“记忆之殇”,而是由于正确读法和社会通俗读法存在差异,排除D项。]
4.明初禁用白银,使用纸币宝钞,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驰用银之禁”,后来“朝野率皆用银”。这个变化主要说明(  )
A.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被打破
B.明朝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C.政府的法令朝令夕改而失信于民
D.新航路开辟使中国成为贸易中心
A [“朝野率皆用银”说明白银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货币发行权已不再是政府的专利,故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标志着明朝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与材料主旨货币发行无关,排除B项;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被打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便于取信于民,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欧洲成为贸易中心,排除D项。]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