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满
族
朝鲜族
哈萨克族
以上图片分别是哪个民族?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实行的依据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政策:
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历程?意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含义:
前提
核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历程?意义?
历程:
意义:
(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如何?
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地区
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地区
凉山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西藏地区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下
2.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措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优惠政策
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
(二)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层面:
民族层面:
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
少数民族的文化
朝鲜族姑娘表演跳板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少数民族的文化
傣族泼水节
白族歌舞
少数民族的文化
彝族火把节
藏传佛教喇嘛辩经
2.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措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优惠政策
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
(二)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层面:
民族层面:
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
2000年2月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
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新时期干部楷模—孔繁森
他先后两次进藏,在高原工作10年,最后牺牲在阿里地委书记任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藏汉人民友好的壮丽颂歌。每次下乡,他都背着药箱,随身携带用自己的钱购买的药品,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尽管孔繁森自己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了。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后,他经济上更加拮据,最后他靠献血获得营养费来抚养三个孩子。
民
族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三)课堂小结
1.将以下自治区名与相应的民族名连线。
内蒙古
广西
新疆
宁夏
西藏
维吾尔
藏
蒙古
壮
回
(四)课后练习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制
B.为真正实现境内各民族平等
C.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D.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
B
(四)课后练习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
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四)课后练习
4.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
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四)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