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38张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38张PPT 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1 15: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

汉室衰微英雄起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
勿叫天下人负我。”
猜猜他是谁?
姓名:曹操
别称:曹阿瞒、曹公、曹贼
字号:孟德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因何而乱?
皇帝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2、乱成如何?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民不聊生
人口锐减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屯田制度,解决生计和军粮问题
人才:善用人才,用人不疑

南征北战成与败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四世三公,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北战—为统一北方而战
材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名声小、兵力薄弱)。然操遂能克(战胜)绍,以弱为强者(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问题:
“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次战役?
曹操是如何“以弱为强”的?


10万人
3
、4
万人


官渡
之战
袁绍
曹操
曹操




PK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展延伸: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诸葛亮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增强。
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曹操

袁绍

骄傲轻敌
听不进正确意见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曹军战术得当,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统一天下
(jì)
(lì)
对于曹操,统一天下还将面临哪些阻碍?
天下形势示意图
皇室宗亲,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
继承父兄基业,地理位置优越,政权巩固
南征—为统一天下而战
襄阳
江陵
乌林
夏口
樊口
柴桑
(襄樊)
(荆州)
(洪湖东北)
赤壁
(赤壁西北)
(九江西南)
(鄂州西)
(汉口一带)
刘备
孙权
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
刘军退却方向
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
曹军败退方向
主要战场
孙、刘联追击方向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VS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VS袁绍
赤壁
以少胜多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在官渡大战中胜利的曹操,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失败了呢?
赤壁之战分析
材料一: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战术失误
材料二:亮(诸葛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北方官兵,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材料三: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此从表现主题、塑造人性格的需要出发,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的成分。

霸业未成空遗憾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谥号“武王”
“曹操死,三国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形成于:
229年
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车
屯田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发展概况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畅销三国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判断标准
材料:


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
1.群雄并起
三大军事集团
政权林立
魏蜀吴政权
2.经济衰微
经济恢复发展
3.人口锐减
人口增多


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倒退。
政治: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败,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三个稳定的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经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浪花淘尽论英雄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6课
三国鼎立
真假曹操
思维拓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
勿叫天下人负我。
京剧《击鼓骂曹》: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
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




眼中的曹操?
判断标准
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看其是否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戎马一生,善用人才,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刚愎自用、多疑。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9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国
建立
蜀国
建立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课堂小结
吴国
建立
时间轴线
中国历史进程中,要么统一,要么走向统一。
中国历史长河中,分裂是插曲,统一是主流。
歌曲欣赏《曹操》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
◆明说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