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2.了解口腔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其中牙齿研磨食物,
舌头搅拌食物,唾液湿润、初步消化食物。
【教学重难点】
牙齿的分布及作用。
【教学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根据体验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填表,全班交流。
对馒头的观察
短时间的咀嚼
较长时间的咀嚼
长时间的咀嚼
食物原有形状
完整的馒头被分成许多的小碎块,有一些湿
碎块粘在一起,又湿了一些
碎块已经变得稀烂了,很湿了
我们的感觉
馒头有点硬,舌头上感觉有许多馒头渣
已经变得软软的,有一点甜味了
跟开始的馒头完全不一样了,湿湿黏黏的,有甜味
四人小组讨论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教师在小组中走动,并相机指导。
教师提问:在上述的变化中,牙齿、舌和唾液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牙齿研磨、舌搅拌、唾液湿润,这三者相互协调工作。)
2.观察牙齿。
让学生拿出镜子观察自己牙齿的形状,并讨论交流。
(1)讨论牙齿的作用。
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理解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①门齿:最中间的叫门齿,上下各4颗,是切食物用的。
②犬齿:在门齿两边,上下各两颗,是撕食物用的。
③臼齿:犬齿后面叫臼齿,上下分别是嚼食物用的。
32颗牙齿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分工合作,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吸收营养。
(2)老人们常说的“细嚼慢咽”是什么道理?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嘴里后,要靠牙齿把它嚼碎。只有嚼碎了才容易吞咽、消化。舌头很灵活,它除了能伸缩、翻动食物并把食物送到咽部外,还能辨别食物的性质。对于身体不需要甚至有害的东西,如骨头渣、小沙粒、头发、小钉子等,通过舌头可把它清除出来。此外,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对食物中的淀粉进行初步消化,使之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这也就是我们在细嚼饭粒和馒头时会觉得有甜味的原因。经过仔细咀嚼过的食物进入胃内,也容易与胃内的消化液混合,有助于食物进一步消化。因此,吃饭时一定要放慢速度,因为狼吞虎咽可能会引起胃疼、胃部灼烧感以及便秘。由于儿童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胃蠕动能力较差,胃腺的数量较少,分泌胃液的质和量均不及成人。因此,儿童吃饭时更应该仔细咀嚼,即在口腔中让食物充分被研磨与初步消化,以便减轻胃肠道对食物消化的负担,提高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保护胃肠道。
(3)画出牙齿分布图。
同桌合作画出牙齿分布排列图,然后按照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明门齿、犬齿、臼齿。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简要说明一种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是怎样的?能用来支撑或解释本节课所学内容吗?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观察蛀牙图片。
使学生了解,从外部观察,整个牙齿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平时在口腔里能看到的部分就是牙冠,它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其形态因功能而各异。牙根固定在牙槽窝内,是牙齿的支持部分,有单根牙和多根牙。牙冠和牙根交界处叫牙颈。
(2)让学生讨论交流。
你觉得,哪些坏习惯会影响牙齿生长?
2.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护牙?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板书设计】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反思】
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要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注意到牙齿在食物消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康用牙保持口腔清洁的习惯,此外要引导学生完整地看待食物的初步消化过程,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