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14 15:30:35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你知道这是奥运会的什么项目吗
马拉松赛跑42195米
“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除了和平以外,惟一的生活状态。”
—— [古希腊] 修昔底德
简介波斯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在领袖居鲁士领导下建立了波斯帝国。他的儿子甘比西斯二世继位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并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成为西亚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帝国。其继任者是大流士一士,其统治期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公元前5世纪初,大流士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
居鲁士大帝——波斯帝国的缔造者
波斯帝国全盛版图
地跨欧、亚、非三洲
斯巴达
雅典
波斯帝国
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侵略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雅典司令官米太亚德对雅典士兵作了战前演说:“雅典将披上奴隶的枷锁,还是永远保持其自由,关键就在你们身上。”
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
马拉松平原
希腊—波斯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马拉松运动:42.195公里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公里。后来确定标准距离为42.195公里。
希腊海军的萨拉米大捷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终于取得了希波战争的彻底胜利。
性质:希波战争是希腊人反抗波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影响: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与压迫,但在客观上导致不同文明的交流。而世界发展格局也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
希波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亚历山大大帝铜像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 年在位),马其顿国王, 腓力三世之子。当时希腊 “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 德作他的家庭教师,他向 老师学习了哲学、医学、 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亚历山大头像
亚历山大大帝如何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无坚不摧的马其顿方阵
当波斯遇到马其顿……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联军在伊苏斯与波斯军队展开大战,大败波斯,取得了对波斯的决定性胜利。波斯帝国不久灭亡。
伊苏斯战役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印度文明
波斯文明
埃及文明
犹太文明
希腊文明
亚历山大城堡
世界七大奇迹
埃及亚历山大港
灯塔
巅峰的建筑
亚历山大东征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
1、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结果)
2、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积极影响)
3、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土地和财富,给当地人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
屋大维:他统治罗马后,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
罗马全盛时期
(公元2世纪)
地中海
幼发拉底河上游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
大 西 洋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时间:
背景:
结果:
公元前27年到2世纪
罗马帝国的强大
到2世纪,罗马帝国达到最大规模,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影响:
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透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罗马文化的影响
建筑
语言
法律
宗教
对外贸易
辉煌的建筑
罗马斗兽场
万神庙
罗马广场
复原图
罗马广场遗址
罗马帝国修建的道路
尼姆水道桥
古罗马军用大道
(条条大路通罗马)
拉丁语是欧洲的一种古典语言,它本是古代意大利诸多方言的一种,随着罗马的强大,古罗马人也把拉丁语向意大利以外的地区转播。同时,他们也吸收其它语言的元素,特别是古希腊语。现在西欧通行的字母表,叫做拉丁字母。
  罗马帝国对西欧的统治,及其文化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使得拉丁语成为了古代和中世纪欧洲的官方语言。直到十六世纪,它与各地的方言相融合,才发展成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现代欧洲语言。
拉丁语
影响至今的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创建于罗马
帝国境内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
罗马帝国除了与北欧、印度有往来,还与当时亚洲的哪个国家有往来?
罗马帝国与西汉帝国疆域示意图
西汉
罗马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路线:
丝绸之路
新疆出土的罗马纺织品
中国出土罗马金币
  公元前53年,即中国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大军入侵伊朗,在卡尔莱遭伊朗军队围歼,6000余罗马军队突围,逃至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公元前36年,西汉将领陈汤,讨伐匈奴时,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这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陈汤将其收降,带回中国,安置在“骊罢”城。公元592年, 鉴于骊罢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罢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罢建县共612年。 中国的骊罢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小结
消极的一面: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本课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本课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二、教法建议
  1.本课导入: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希波战争”。(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扩张及希波战争的结果。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公元前6~前5世纪的波斯》图,让学生通过识图,明确波斯帝国的疆界及所包括的地区,从而得出它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2)对于希腊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由学生归纳其原因。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希波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东方波斯帝国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
  3.关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1)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教材没有详细叙述亚历山大的东征,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3)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教材没有介绍,教师可作适当补充。(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一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一段小字,并观看《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然后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这方面的材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关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1)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2)使学生认识,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应要求学生看教材《罗马古道》《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图和小字内容。教材最后的小字部分提到这一时期“罗马帝国与外部也有和平的交往”,“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忆已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教材后面的“自由阅读卡”有“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的有关史料,它同样是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3)教材安排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4)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材的小字部分对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指出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基督教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们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此话题和学生进行自由、平等、民主、互动性的交谈,以拓展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最重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罗马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学法指导
  1.充分运用本课提供的视觉教材(地图和插图),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既有书前的彩图,又有书中的各类图片。教师应该把教科书中的图片上升到视觉教材的高度去认识,不仅要注重运用这些视觉教材,而且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其文献价值,这对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片,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指导学生设计《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比较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归类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答案提示:首先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和《罗马帝国》图,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然后比照当代世界地图,看看它们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收集有关史料,写一篇小论文,评述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影响。
  提示:可通过查找网上资料、音像资料和书刊资料,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从“暴力征服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海口市教育局教研窒  傅元根)
  参考资料
  波斯帝国
  在今天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古代波斯人的故乡。公元前6世纪初,古代西亚强国米底统治着这一地区。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在其首领居鲁士的率领下,发动起义。最后,波斯人打败了米底人,并在公元前550年占领了米底人的首都埃克巴塔纳,俘虏了米底国王,建立了阿黑门尼德王朝。此后,波斯人继续向外扩张,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战争,征服了包括亚美尼亚、吕底亚在内的广大地区,还控制了小亚细亚沿岸的许多希腊人城市。大概在公元前539年或538年,居鲁士的军队灭了新巴比伦王国,进入巴比伦城。居鲁士统治巴比伦后,放宽了对犹太人的统治,允许犹太人回到故乡,使他们得以重建耶路撒冷及其圣殿。这样,波斯帝国建立起来。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远征中的战争中阵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后,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并于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这时,波斯已经成为西亚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帝国。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从埃及回伊朗途中误伤身亡。不久,其部将大流士登上王位,成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前522—前486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对内,大流士一世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向西侵占了色雷斯、控制了今天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当时称赫勒斯滂),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波斯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强大的舰队,拥有的舰只数量大约在600~1 000艘之间。为了维持统治,大流士一世下令修筑了通往帝国各重要地区的道路。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波斯帝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公元前5世纪初,大流士一世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持续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波斯帝国的失败告终。公元前331年,大流士三世率领的军队在阿尔培拉附近的高加梅拉被亚历山大大帝打得大败,大流士三世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但仍然在第二年被杀,阿黑门尼德家族统治的古代波斯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当地居民在公元前500年起义反抗波斯统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了起义之后,就准备征服希腊本土。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发兵进攻希腊,主力海军在路上遇到大风暴,全部覆灭,陆军遭到色雷斯人袭击,远征失败。公元前491年,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也就是要求对方屈服。斯巴达和雅典不屈。第二年,波斯大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米太亚得率领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 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统率大军渡过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北希腊。斯巴达王李奥尼达和他所率领的300名步兵在德摩比利隘口(温泉关)英勇战死。希腊人称李奥尼达为“雄狮”,在山口建立了狮子雕像来纪念他。7月间,希腊海军在地米托克利指挥下,在萨拉米斯岛以东的海峡中大败波斯海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年,波斯陆军海军再次战败。希波战争基本上结束。这以后,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互有胜负。公元前449年,在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岛以东的海上,雅典海军彻底打败了波斯海军。同一年,双方签订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独立。
  亚历山大大帝和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之子,自幼受过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译阿喀琉斯),在事业中努力加以模仿。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两年后继位,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第二年,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于伊苏斯。前332年占领埃及,第二年回师亚洲,继续对波斯作战,攻占巴比伦等城市,掳获财宝无数。公元前330年,历时200多年的波斯帝国沦亡。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细亚,遭到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公元前327年进军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因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被迫退兵。公元前326年,兵分水陆两路撤退,于前325年返回巴比伦。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侵时,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即今埃及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端,以长约1 300米的人工大堤与对面的法罗斯岛联结,从而形成东西两个优良海港,东港是商港和军港,西港是渔港。由于当时埃及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亚历山大港不只是埃及的吞吐良港,也是地中海世界和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口。城市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住有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等。商旅、学者云集于此。亚历山大港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巨型灯塔,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为争夺地盘展开斗争,经过长期混战,帝国分裂为几个独立的王国,其中三个最大的是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和希腊的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亚历山大死后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为了便利船只夜航,公元前3世纪初在港外的法罗斯岛上建立了一座巨型灯塔,传说塔高130多米,顶层有一个大火炉,每天夜晚点燃,烈火光芒四射,巨大的青铜镜能把火光反射到几十千米以外的海域,极其壮观。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4世纪时因地震坠毁。本课插图《亚历山大铜像》是一尊青铜塑像,大约是公元2世纪的作品。
  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以后,希腊文化在庞大帝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因此,19世纪30年代以后,史学界通常把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灭掉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并由其后裔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称为希腊化时代,同时将这段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所谓的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在亚历山大帝国的范围之内,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或亲属建立的政权。在希腊化时代,东部地中海、西亚和黑海地区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也得到广泛交流。在政治上,各国都实行了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同时,有些希腊式城市又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些城市虽然不是独立的城邦,但其自治权确实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希腊化时代,由于奴隶的劳动,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也日益繁荣,内外贸易频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就文化而言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这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宗教等方面都有体现。作为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中心,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拥有庞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众多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在这里探讨学术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方面,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数学家欧几里德、科学家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天文学家希帕库斯等。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罗马的扩张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强国。此后,罗马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历程。罗马扩张的第一个对象是当时地中海一个强国迦太基。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军队同迦太基军队进行了三次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公元前以迦太基失败求和结束,结果,迦太基人统治的西西里岛被割让给罗马,西西里是罗马第一个行省。此后,罗马人陆续占领了科西嘉岛、撒丁岛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几个行省。第三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城被罗马人拆毁,迦太基统治下的广大地区成为罗马人的阿非利加省。与此同时,罗马还在向东部扩张,通过同马其顿人的三次战争,控制了希腊,然后,又派兵侵略叙利亚,控制了西亚部分地区。在西部,罗马人也侵占了许多地方,今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纳入罗马的版图之内。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凯撒还两次派兵侵入不列颠。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领的罗马军队又灭亡了埃及, 把埃及并入罗马。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已经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达莱茵河和多瑙河。
  拉丁字母
  罗马人属于拉丁族,拉丁人住在意大利半岛中西部沿海(包括罗马)的拉丁姆地区,他们的文字称为拉丁文。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文成为帝国的官方文字,拉丁语也传到各地。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拉丁语逐渐分化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后来,拉丁文逐渐成为死文字,但它在基督教、法律和科学领域长期留下影响。今天,许多疾病的西文名称和西药的名称都来自拉丁文。拉丁字母简单易写,其他语种如英文、德文、北欧各国和许多东欧国家的文字,以及越南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都采用拉丁字母。
  罗马的建筑
  罗马人在古代希腊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1~3世纪,是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著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等许多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筑的。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古代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结构,这些拱券结构的水平很高,能够使建筑物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还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从公元前1世纪起,这种混凝土不但用于建筑拱券,还用于筑墙。同时,当时罗马人的木结构技术水平也很高,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了25米。此外,罗马人还学会了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证,至迟在公元1世纪的中叶,罗马人已经在窗户上安装了有几十厘米见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罗马的建筑中,有的还集中使用各种弧线组成平面,并采用拱券结构。古罗马人还在理论上对建筑这门学问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古罗马建筑科学的总结。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逐渐衰落。文艺复兴以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为人们认识,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欧洲人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罗马法
  罗马法大约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古代罗马王政时代,当时,罗马的法律有人民大会的法律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共和时代的末期,元老院的决议逐渐取代了王政时代的人民大会和平民大会的法律。到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执政期间(527至565年),罗马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共和时期,罗马法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次年又补充了二表,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罗马帝国时代,皇帝的权力扩大,立法权逐渐被皇帝掌握,法律和法令都开始采用皇帝敕令的形式颁布。这一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典包括《格雷戈里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前294年)、《海摩格尼安努斯法典》(大约编于公元324年)和《狄奥多西法典》(438年颁布)。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编纂了拜占廷帝国的第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在公元12世纪开始被人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部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三部分,人们还把公元534年到查士丁尼逝世时的法律编纂后称为《新律》,作为法典的第四部分。罗马法明确规定了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其相互间有关亲权、财产权的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这样,罗马法实际上也就是罗马民法。罗马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前者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后者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即物权、债权和继承权。恩格斯对罗马法予以高度评价,称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8页,它对世界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地方的法律都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甚至欧洲以外的日本以及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制定,都明显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即使是独立于罗马法之外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在一些法律规定方面也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
  插图《安葬马拉松战役中牺牲的希腊战士坟墓遗址》
  马拉松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个地名(在今希腊雅典东北),著名的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马拉松之战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雅典强盛、繁荣之际,在东方,今天的西亚一带,一个强大的波斯帝国迅速崛起,以强大的攻势向希腊诸城邦推进,波斯国王大流士开始了对希腊的3次出征。第一次没有成功,大流士又于公元前490年第二次入侵,波斯大军渡过爱琴海,突然在雅典东北马拉松村附近的河谷登陆。9月12日,只有11 000人的雅典军队奔赴马拉松,迎战有数万步兵和10 000名骑兵的波斯大军。马拉松有一三面环山的河谷,雅典军队占据了山坡,波斯军扎营在山坡下的平地上。雅典军队采取两翼埋伏、正面佯攻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队。雅典的快跑能手菲迪皮茨受命回雅典报捷。尽管菲迪皮茨已在战斗中负伤,但他还是跑回雅典,告诉忐忑不安、等待消息的雅典人“我们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千米。后来,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确定为42.195千米。本幅图画是马拉松战场今天的景色。当年杀声震天的场面已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庄稼地、树木、小路和一个骑牲口的人。远处的小山丘上是马拉松战役中192名雅典阵亡战士墓,高约15米。1890年曾在此发掘出192具遗骨,以及一些武器和随葬的陶瓶。
  插图《斯巴达战士》
  公元前8世纪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部,拉哥尼亚地区的幼洛地斯河谷,出现了一个古希腊城邦──斯巴达。为了对付外族侵略、镇压奴隶的反抗,斯巴达人长期保持着军事民主制的尚武风气。斯巴达人力图使每一个男子都成为百折不挠、勇猛无比的战士,每一个女子都是养育优秀战士的母亲。斯巴达人生下孩子后,身体健壮的才留下来养育,体弱的则丢到山峡里去。对婴儿进行各种身体素质和胆量的训练。男孩长到7岁,就进入军校学习。在这里,主要是进行艰苦锻炼,发展体力,训练敏捷和耐劳能力,几乎不学文化课。他们常在夏日暴晒,冬日练习抗冷能力,穿粗衣,吃粗粮,甚至接受鞭笞。长到20岁时,进入军营,直到60岁才可以退伍。斯巴达战士沉默寡言,不好文饰,粗鲁,不文明。但他们体格健壮,纪律严明,刻苦耐劳,英勇善战,在战斗中能以一抵十,永不退却,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无疑是最优秀的战士。在很长时期内,斯巴达战士无敌于希腊各城邦,使斯巴达成为希腊诸城邦盟主。本图是一位正在行进中的斯巴达战士的图画,发达的肌肉显示出他受过严格的体育训练。他戴头盔,着甲胄,拿着一个盾牌,护卫着身体。
  插图《西班牙的古代罗马时期引水桥渠》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插图所示的高架引水桥建于2世纪初,是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供水系统的一部分,现在仍在使用。罗马最初修建的引水渠总长约90千米,有两层或三层石拱结构。
  插图《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亚建筑遗址》
  本图是位于今天叙利亚境内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从图中展现的遗址局部残存的建筑来看,明显带有希腊的建筑风格,如多列柱等。
  插图《罗马古道》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对帝国境内各地的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种道路当时称为驰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它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的高速道路网。这些道路遍及亚平宁半岛和整个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的驰道已经达到372条,总长度大约有8万千米,其中,仅意大利境内就有2万千米。这些驰道连接了帝国境内所有重要的地点,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名副其实的。这些道路的路面多以石块铺成,历经一两千年的风雨沧桑,许多罗马古道至今仍然在使用。在欧洲很多地方还可以见到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本课插图《罗马古道》是今天意大利境内的一段罗马古道。
  本课参考书目
  陈同燮编著《希腊罗马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苏]乌特琴科、卡里斯托夫主编《古代的希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邓新裕编译《外国历代一百名人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