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14 15:31:15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一)在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中国与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课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0~9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从而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还推动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见,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极为重要,应当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在元朝朝廷中任职,经常奉命到元朝各地考察,还曾奉命出使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因此,谙熟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他在元朝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不仅是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具体表现和历史见证,也为他归国后口述《马可·波罗行纪》、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打下了基础。
  本课教学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友好交往,古已有之,至今仍在发展;和平交往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仅仅从课本中的两个事例来探讨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显然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
  方法(一):建议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马可·波罗》片断,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二):建议教师将0~9这十个数字制作成动画,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十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方法(三):建议教师先放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讲述乐曲、乐谱与阿拉伯数字的关系,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四):建议教师设置问题:“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五):建议教师讲述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是怎样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再提问学生“在古代,东西方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的?”
  2.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一目,建议教师:
  (1)在学生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交流物产,传播文化,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使者,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对照《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弄清陆地和海上商路的主要路线、沿途的自然条件、重要地点(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注意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3)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和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字、数字的发明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的发明同样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并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4)讲述阿拉伯人学会0~9的计数方法并对其加以改造的经过,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把“0~9”这十个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5)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6)(可灵活处理)投影《古代阿拉伯人的药店》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第45页小字内容,请一二位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古代阿拉伯人在数学和医学方面成就的故事。
  3.关于“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一目,建议教师:
  (1)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本目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及其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认识到马可·波罗不仅把意大利的文化带到了中国,而且还向西方传播了中国和东方的文明与文化,是东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
  (2)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析元朝时期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往元朝的原因(元代国家统一,幅员辽阔,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使西方人产生了对中国和东方的向往与神秘感;元朝时期,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为中外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更促进了中外交往的发展),以此作为切入点,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实现东西方友好往来的条件,又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的强盛是推动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生动讲述马可·波罗一行来中国途中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和挫折顽强坚毅的品格。
  (4)组织学生讨论“《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影响”,之后教师总结: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1971年意大利驻联合国代表芬奇在欢迎我国参加马可·波罗东游70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时所说),向西方介绍了当时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各国的情况;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
  (5)提出问题:“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组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4.组织学生讨论:“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之后,教师概括总结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并对学生所畅谈的打算作恰当的评价与点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对各国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并加深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通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的技巧与方法和整合跨学科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答案提示:可以从古代人结绳纪事,中国人发明了十六进位制,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计数方法,只是没有十进制简单方便。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中国人可以用汉字“一、二、三……十”来表示1~10,英国人可以用“one two three ……ten”表示1~10等方面来启发学生,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
  根据课文中提到的地点,在下页地图中绘出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和回国的大致路线。
  提示: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讲述的马可·波罗前往中国和回国的路线,结合课本《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进行绘制。有条件的话,学生绘制完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检查和核对绘制效果。
  (海南省教育教研室 李海英  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 王向红)
  参考资料
  丝绸之路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丝绸经过许多人的努力,贩运到世界很多地方。这其中,中国的丝绸也辗转到了古代的欧洲。当时,中国丝绸到欧洲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在陆地上,另一条在海上。陆地上是由中国出发,向西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北非和欧洲;海上则是从中国出发经过西太平洋、印度洋到达地中海一带。最初,陆上通道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习惯上,人们把陆上连接中国和北非、欧洲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当然,丝绸之路上运送的决不仅仅是丝和丝织。后来,也有人把海上的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一位名为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1877年,他在《中国》一书中明确提出在中国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以及印度之间存在着一条以丝绸为主要内容的贸易路线。当然,这一提法还很不全面,后来学者经过多方考证,逐渐对丝绸之路的外延和内涵加以补充和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丝绸之路的概念得以确定下来。考古证实,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惟一掌握了种桑、养蚕和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商代以后到战国这段时期,中国的丝织品已经辗转贩运到了中亚和印度一带。西汉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以西的通道更加便利,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西行,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东汉时期,中国曾经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条支,后遇大海才返回中国。经过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丝绸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同时,也有很多的外国的特产运到中国,很多外国商人也来到中国。丝绸之路实际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真正的道路并不仅有一条,有一些分支,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路线也不一样。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在今天中国国内一段的基本走向最初是从汉朝中国的首都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出玉门关或阳关,到楼兰(今罗布泊)。在楼兰,丝绸之路分成南北两支,北支由楼兰出发向西,沿着孔雀河至渠勒(今新疆库尔勒)、乌垒、轮台,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南支则由鄯善的泥城,沿着今天的车尔臣河,经且末、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向西南,也到达疏勒。再由疏勒进入中亚。后来,岁月沧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如南支东段的沙漠化,或者是战争的缘故,又开辟了新的道路,历史上有所谓“新北道”、“中道”、“河南道”和“北新道”等道路。从疏勒向西,进入中亚,到达大宛、大夏、安息等古代中亚国家。再往西南,可以到达两河流域和北非。汉代时期,这里已经是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宋代以后,中国的海上贸易繁荣起来,中国货物由海船辗转运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等地,因此也有人称这条海上贸易通道为海上丝绸之路。
  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数,同一个数字符号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上“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特点
  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阿拉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8—12世纪,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位于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 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叙利亚人,等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是:第一,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廷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希腊的古典哲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亚里斯多德学派、伊斯兰正统派、苏菲主义派和精诚同志社四个学派。亚里斯多德学派顾名思义受到了希腊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影响,代表人物有肯迪、法拉比等人。例如,肯迪认为物质是从安拉的精神“流出”形成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明显有古代希腊哲学的痕迹。苏菲主义派受希腊柏拉图主义和印度瑜伽派影响甚厚,他们宣扬“人神一体”、“人神相通”,提倡禁欲、苦修和自我克制。精诚同志社出现于10世纪的巴士拉,它是一个集伊斯兰教义、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大杂烩。第二,阿拉伯人足迹遍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阿拉伯人把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一一译成阿拉伯文,主要如《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等,还翻译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4至前3世纪之交)的《几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前287—前212)等多人的作品。阿拉伯人在数学上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大约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这就是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数学领域,阿拉伯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们研究了面积、体积和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以求得未知数;他们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在三角学中首先使用了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还发现了其中的函数关系,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数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约780—850)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并发明了代数符号。他著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包括80多个例题,是关于代数学的最早的著作,这部著作在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成为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材,一直使用到16世纪。代数学由此传入欧洲。在天文学领域,阿拉伯天文学家批判地球中心说,预测了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他们还精确地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在他著作《萨比天文表》中,对托勒密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这部书传到欧洲,成为后来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此外,阿拉伯人在历法研究和制订方面也作出了巨大成就,伊斯兰太阳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设31闰年,闰年为366天。阿拉伯天文学家使用的仪器也很先进,9世纪前后,他们已经使用了象限仪、星盘、日晷、地动仪等等。在化学领域,阿拉伯人奠定了光学知识的基础,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放大镜、光速、光的透射和折射等理论,对后世光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阿拉伯文化的化学也来自于炼金术,7世纪时,他们就造出了消毒用的酒精,还在反复实验中发现了多种化合物与新物质,如碳酸钠、硫酸、硝酸、硝酸钾、硼砂等,他们还首先对蒸馏、过滤以及纯化等过程进行了描述,他们不仅用磷作原料造出了人造宝石,还成功地研制出了牛痘疫苗。在教育方面,阿拉伯人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和大学,几乎所有的清真寺内都有图书馆和学校。9世纪时,阿拉伯各个大城市里都有一些大学,其中以科尔多瓦大学最为著名。这些大学不仅传授伊斯兰教教义,还开设了天文、数学、医学和法律等学科,它对后来欧洲的巴黎、牛津等大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阿拉伯文化中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上,穆斯林仿照希腊和罗马式建筑形式,创立了风格独特优美的新样式,阿拉伯建筑以其宏伟、壮丽著称于世,它的外观是巍峨的圆顶和高耸的尖塔,内饰华丽雕塑和花卉鸟兽等。阿拉伯文化在史学等方面的成就也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14世纪时,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最先将历史视为关于诸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学科,他的著作《历史导论》在史学理论方面不仅对阿拉伯而且对世界史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阿拉伯人最有名的文学著作有短篇小说集《一千零一夜》,我国古书中称麦加为“天方”,后来“天方”泛指阿拉伯,因此《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书中叙述了古代阿拉伯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每夜娶一王后,第二天早晨即行杀害。宰相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姐妹们,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国王兴趣,因此未被处死。此后,她每夜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接一个,一个套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悔悟,并和山鲁佐德白首偕老。《一千零一夜》内容丰富,叙事生动,它包括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名人轶事等。一般学者认为该书是在古代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吸取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民间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到16世纪才最后编定。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境内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拉齐斯
  865—925,拉齐斯一作拉齐,著名医生和化学家,巴格达医院院长,在外科医术中有很高的成就,串线法就被认为是他发明的。《医学集成》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总结了当时从希腊、波斯、印度吸取的医学知识,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这部书曾被译成拉丁文,多次出版,影响很大。《天花和麻疹》是一篇重要的医学论文,是这方面最早的专门著作。
  伊本·西拿
  980—1037,伊本·西拿又名阿维森纳。他发现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阐述了胸膜炎和多种神经失调症,他把心理学应用于医学治疗,他还发现污染水和土壤可以传播疾病。他的《医典》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760多种药物的性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代表了古代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医典》在医学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被欧洲各大学用为医学教科书。从12世纪到17世纪,这部书被西方医学界看作权威著作,它的拉丁文译本到1 500年已经重版15次,后来又一再重版,其中若干部分已被译成英文。伊本·西拿本人也被欧洲人视为“医王”。他还写了哲学、几何学、天文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著作。
  马可·波罗
  约1254—1324,出生于意大利著名的商业城市威尼斯,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地有地位的富商,长期在近东一带经商,1260—1269年间,因担心君士坦丁堡政局有变,前往东方,到过蒙古帝国的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1269年回到威尼斯。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 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 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
  忽必烈
  1215—1294,即元世祖,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第二个儿子,蒙古大汗蒙哥之弟。忽必烈能征善战,而且善于学习先进的文化。蒙哥当大汗时,他是藩王,他能利用一批有能力的汉人官吏治理政务,取得了当时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同时也推动了他治理下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1253年,他受命远征大理,所向披靡,很快就灭了大理国。但是,忽必烈的一些做法遭到了蒙哥的反对,一度被冷落。蒙哥征讨南宋时,忽必烈指挥东路元军进攻南宋军队,在今天安徽、湖北一带同南宋军队作战。1259年,蒙哥病逝。为了取得大汗之位,忽必烈同南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年号为中统。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提出要改变蒙古旧的统治方法,采用汉人的统治策略,建立起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权。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汉族官僚为相当于宰相的平章政事,还任命了许多汉人在地方为官。但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不服,在漠北的和林称汗。忽必烈以中原地区丰富的人力和物力为依托,同阿里不哥展开激战,击败了阿里不哥。但同时,当时,一位曾经得到忽必烈重用的汉族大官僚益都行省李也其兵反对忽必烈。尽管忽必烈镇压了李的军队,但从此不再信任汉人,对汉人进行限制。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取意于《易经》的“大哉乾元”。第二年,建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元朝基本上保留了中原地区以前的旧王朝的统治秩序,但也保留了蒙古不少落后的制度。忽必烈重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又推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分封采邑制度等落后政策,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1279年,忽必烈的军队灭亡了南宋王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此后,忽必烈又下令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等和爪哇等地,都遭到失败。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80岁,在位35年。
  插图《马可·波罗一行离开威尼斯》
  这是一幅后人的想像画,画面上展示了中世纪水城威尼斯的繁忙兴旺的景象,描述了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启程的情景。从画面上看,威尼斯楼宇林立,河渠纵横,岸上人来人往,水中舢舻相接,充分反映了当时威尼斯的商业繁荣。画面上正中有一只小舢板,上坐两人,后面一位年轻人正是马可·波罗,他的父亲和叔叔正在岸上同送行的人话别。他们将由小舢板送到图中的大船上远航。河中除了船以外,还有几只鹅鸭,虽然有些不合比例,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图上看,岸上有一些商贩和行人,商贩正在讨价还价,阳台上还有妇人在凭栏闲谈。
  本课参考书目
  外国历史小丛书:唐宝才、马瑞瑜著《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何芳川、万明著《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董小川主编《世界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共36张PPT)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亚
里海
小亚西亚
波斯湾
两河流域
红海
亚历山大港
1
2
3
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的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丝绸之路”。
通过这些商路,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欧;
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
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肉桂和胡椒
阿拉伯人
文化的传输
希腊著作
阿拉伯使者
天文学
医学
伊斯兰教文化
科技
商品
造纸术
火药
印刷术
指南针
朝鲜、日本
越南、南亚
中亚、西亚、欧洲
四大发明的传播
向东
向南
向西
10世纪末起(北宋)
始于元代
12世纪后期(南宋)
阿拉伯人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就是其中之一。
你知道早期人类计数的方法吗?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印度十进制计数
阿拉伯数字
古代
印度人
中古
阿拉伯人
世界各地
发明
改进
传播
中 文:一(壹)、二(贰)、三(叁)、四(肆)、五(伍)、六(陆)、七(柒)、八(捌)、九(玖)、十(拾)
英文: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
罗马数字:I、II、III、IV、V、VI、VII 、VIII、IX、X
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
医学
拉齐斯(864—932)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化学家。曾先后任赖伊和巴格达医院院长及宫廷御医,并从事学术著述。他在外科方面成就卓著,写有《医学集成》一书,因他医学成就卓著,被誉为“穆斯林医学之父”。
另一位阿拉伯医生伊本、西拿著《医典》一书。
这两部书都被译成拉丁文,被欧洲的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归纳总结: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
善于吸收其他文化并加以发展

意大利旅行家,威尼斯人,商人家庭出生,约1271年随其父、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来到东方,历经千辛万苦,于1275年5月至上都,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又与太子真金友善,礼遇优厚,委以官职,任职17年。在华期间几遍游中国,1295年返回威尼斯。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泉州
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叔马非奥波罗到过远东经商,自称带着忽必烈大汗的使命回到欧洲晋见教皇。
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
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狱友鲁思梯谦笔录成书,名为《马可·波罗行纪》,成书之后广为流传,使得西方人得以了解东方之富庶,文化之发达,并对以后新航路开辟有所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
受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影响,许多探险者为了寻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因此马可波罗和他《游记》也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元朝版图
北京: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最伟大的都城” ……这里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都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皇宫的壮丽美观,简直是“举世无匹” ……
杭州:实在是世界上最繁华、最有钱的城市……
泉州:确实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海港…假如有一只船驶入西方的大海港亚历山大港的话,就会有100只船进入泉州……
纸币:
纸币可以用来偿付一切款项,携带非常方便…
煤炭:
华北人民用一种“黑色的石头”当木材烧…
而它的火焰比木炭更大更旺…
驿道:
从北京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驿道连接…
驿站每个房间全用丝绸…
此桥在北京城西南的永定河上。“可供十匹马并行”,马可·波罗写道。当年他的游记震动了世界:原来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并非在欧洲,而是在远东的中国。如今该桥被命名为马可·波罗桥,以纪念这位最受中国人喜爱的西方人。
马可之旅
锡兰岛“所产之红宝石,他处无有,……岛中国王有一红宝石,为世界红宝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其长有一大掌,其巨如同人臂。是为世界最光辉之物,其红如火,毫无暇疵,价值之大,颇难以货币计之。”
印度一个国王“项上戴环,全饰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及其他宝石之类……胸前项下,悬一丝线,串大珠104颗与红宝石数粒。……臂上亦带三金环,全以重价珍珠宝石为饰;腿上,甚至脚趾亦然。因是国王所带之黄金珍珠宝石价值连城。此事不足为异,盖其所藏甚多,兼为国中之所出也。”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与白珠之价等重。”
中国发行的纪
念银币和金币
蒙古国发行的纪念马可 波罗和忽必烈的金币和银币
纪念邮票
马可故居
中意友谊源远流长
2004年10月马可波罗34代孙帕多莱基亚先生来西湖“祭祖 ”
西湖
马可·波罗雕像
成都安顺廊桥
扬州马可·波罗纪念馆
比萨饼(PIZZA)
传说现在风靡全世界的意大利美食比萨饼、意大利面条就是中国馅饼、面条的变种,而正是马可·波罗将这些中国化的食品传入欧洲
马可中国之旅的疑惑
1.万里长城,2.茶叶,3.用筷子吃饭,4.用毛笔写字,5.印刷书籍,6.中国文字,7.长城,8 .其它奇技巧术、怪异风俗,不下数十。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遗漏之处
你认为《马可波罗行纪》会对欧洲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