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比大小
教材17页比大小,练习三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
1.数一数,写一写(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主题图:三只小猴分水果。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观察主题图,图上有几只猴子?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说小猴和水果的数量,教师操作课件互动,数一数。
2.操作感受,体会关系,认识“>”“<”和“=”。
(1)认识等号。
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用数和摆的方法来比较,强调一一对应。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介绍“=”。用式子表示:3=3读作:3等于3
(2)认识“>”和“<”。
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介绍“>”板书:3>2,读作:3大于2。
猴子分梨,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比4少,用“<”表示,板书:3<4,读作:3小于4。
(4)区分“>”“<”
师:“>”和“<”非常相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开口都对着大数,尖尖小嘴对着小的数。)
口诀:“>”“<”大口对着大数笑,尖嘴朝着小于号。
3.书写“>”“<”和“=”。
游戏: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
(1)看谁表示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手势表示相应符号;
(2)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练习三第3、6、7题
3.完成动脑筋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此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本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带领学生进行了操作学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认识了“<”“>”、“=”及其含义,学会了用它们来比较大小以及比较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整个课堂很好地体现了以下两点: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音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播放,引起学生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印象;
(3)同桌小组交流识记“>”和“<”方法,帮助记忆;
(4)设计两个游戏强化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