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设计
一、课题:细菌
二、教材分析:(指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预案前的基础工作。包括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等)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是“认识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一部分。作为生物界中一个独特的生物类群,细菌的主要特征颇具特色,不仅反映出生物界的多姿多彩,也是揭示生物起源和进化秘密的一个重要证据。通过将细菌的主要特征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更锻炼了学生比较、归纳等学习科学和科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认同科学是开放的,理性的怀疑、实践的检验等科学精神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通过文字直观呈现细菌的大小、图片直观呈现细菌的形态,通过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总结细菌结构的特征以及营养方式,通过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明确细菌的广泛分布。
三、学情分析:(指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
人教版教材中“细菌”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行的。而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及细菌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等知识较为陌生,所以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来了解细菌。
“细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只能利用图来完成。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是关键。本节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已有知识的回忆,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争取多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突出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八、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以及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以及分布广的原因。
九、课前教学准备
准备幻灯片,查阅列文虎克和巴斯德的资料。
十、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美国微生物学家发现,人类皮肤上存活着182种细菌,其中一些只是短暂寄居,而有些则在皮肤上安营扎寨、长期居住。而且基于这个数字,推测人类皮肤上大概存活有250种以上的细菌,堪称细菌的“动物园”,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细菌的世界。其实我特别好奇“人类最早是如何发现细菌呢?”,你们呢?
【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1、阅读教材上“细菌的发现”科学小故事,思考:
(1)细菌时怎样被发现的?
(2)变质的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么样产生的?
(3)读了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2、学生代表讲述细菌发现的科学小故事:
学生代表讲述“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以及发现细菌的过程”。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发现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那么细菌到底来自哪里?
学生代表讲述
①自然发生论:普通烧瓶中的肉汤,煮沸杀菌后,自然冷却,肉汤几天就变质了。肉汤自己产生了细菌。
②巴斯德实验:鹅颈瓶中的肉汤煮沸杀菌后,放置了四年都没有变质;而把鹅颈打断,肉汤很快就变质了。
进一步设问:那说明了什么?(导致肉汤变质的细菌不是肉汤自己产生的),那细菌来自哪呢?(空气)
接着质疑:巴斯德实验中鹅颈瓶的口也是跟空气相通呀,这是怎么回事?(思考┅┅)其实鹅颈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进到瓶中的空气是无菌的,所以肉汤没有变质。真的是这样吗?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将肉汤引流到鹅颈位置,再回流至瓶内,看肉汤是否变质?)
总结: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补充: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
了解完细菌发现的科学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以及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阅读教材P72—74的内容,思考:
(1)你能描述细菌的大小吗?
(2)观察课本中电镜下的几种细菌形态图,细菌有哪几种形态?
(3)观察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思考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大小
设问:你能描述细菌的大小吗?(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两个数字对比足以说明细菌非常得小,要想看到它,该怎么办呢?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吗?(借助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
通过一组图片来感知细菌的小(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图片)
总结: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3、细菌的形态
过渡:细菌很小,肉眼几乎看不见,那么显微镜下面的细菌到底长什么样呢?老师非常好奇,你们呢?我们先来看看列文虎克当年看到的细菌,你们来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样的形态?(a、b、f都是杆状;
c---d是b运动路径;e、h是球状;g是螺旋状。)
试试: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杆菌、螺旋菌、球菌)
了解: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
4、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试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1)细菌的结构
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
(3)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过渡: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设问:从视频中能够看到细菌的生殖有什么特点?
1)、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细菌分裂过程:一个细菌细胞含有一个DNA环;DNA被复制;细胞膜、细胞壁内陷缢裂为两个细菌。
2)、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感受: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个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100×28=25600(个)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
再问: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不一定,有些细菌可以产生芽孢)
学生介绍芽孢
补充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资料。
在人类登月之前,美国曾经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在月球上工作了两年半,美国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月球后带回了这部摄影机。在严格无菌的培养液中中,几小时后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它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影机上。在人类登陆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
列文虎克
一、细菌发现史
巴斯德
二、细菌的大小:非常小
三、细菌的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四、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荚膜、鞭毛
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
六、休眠体---芽孢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