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液体压强规律怎样?
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也存在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内部的深度相同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4、如图所示,容器中装有水,请说出A、B、C、D四点压强的大小关系。
PA < PB = PB < PD
它们都是浮在液面(水面)上的
观察图片中的球、船、鸭子和人的共同点。
它们为什么没有沉下去?
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称作浮体。
给你一个空矿泉水瓶,如何让它成为浮体?
给你一个空的牙膏壳,如何让它成为浮体?
浮体为什么就没沉下去?
活动:
1)将有盖空瓶子按入水中,体验手的感觉;
2)体会当瓶整个浸入水中时继续往下按时手的感觉;
3)左右手分别同时各将大小差别较大的空瓶缓慢按入水中,体验、感觉、比较手受到的推力的大小;
4)将乒乓球按入水底,体验手受到的推力方向的同时,观察松手后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思考:当瓶子被按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大小不同的空瓶被按入水中时,两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按入水底的乒乓球放手后上浮过程有什么特点?
结论:
液体对浮在其中的浮体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漂浮的物体总会排开一定的液体,排开的液体越多,它受到的向上的托力就越大。
1、在水中下沉的石块,铁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
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
问题
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分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液体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的作用?
建立假设:
有
没有
设计实验:
石块浸入水中后若弹簧变短了则有浮力,若不变短则没有浮力。其他液体同理。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分组活动:探究浸没的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称时测力计读数明显比空气中称时小。 小石块浸入液体中体积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直到全部浸没。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作用。
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浸入的体积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视频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着压力差
--- 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本应该浮在水中, 可是在下端开口的漏斗中,乒乓球却稳稳的“沉在底部”,直到漏斗导管口被堵住才慢慢上浮!这说明了什么?
观察、思考:
漏斗下端管口未堵时,水能直接流出去,乒乓球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力,故乒乓球不会向上浮力起来;
而下端管口被堵住时,乒乓球的上下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且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其中的压力差导致乒乓球受到向上的力而浮起来。
联想分析:桥墩受到浮力吗?为什么?
问题讨论:
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物体在空气是否也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
。
气球等物体在空中也受到空气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
施力物体
浮力的方向
空气产生浮力的原因与液体一样: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练习
1、一物体在空气中称重为37牛,浸没到水
中称重为12牛,则物体受的浮力是______。
2、一桥墩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是25m3,它所
受到的浮力为( )牛。
25牛
0
3、弹簧秤下吊着重为14.7N的正方形金属块,当它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9.8N,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若这金属块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19.6N,则金属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______N.
4、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
A、浮在水面的树叶 B、空中的飞机
C、水中游玩的鱼儿 D、圆柱形光滑的桥墩
5、下列现象中不是与浮力直接有关的是 ( )
A、放风筝 B、潜水艇在水中航行
C、动车在轨道上奔驶 D、乒乓球比木头容易浮起来
4.9N
24.5N
D
C
一、浮体
二、浮力
三、浮力的成因
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称作浮体
液体对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液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也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
小结课 题 第四章第二节浮力 课 型 讲授新课
教材分析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科学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重点:浮力的定义及方向难点: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浮体;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2、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空矿泉水瓶、乒乓球、漏斗、弹簧测力计、钩码、水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3.液体压强规律怎样?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知识-----浮力。1、研究什么是浮体展示图片:海中航行的船,水中游戏的鸭子,躺在死海水面上看书的人等。 问题:1、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没有沉下去?2、你还知道哪些浮体?3、给你一个空矿泉水瓶或乒乓球,你如何让它成为浮体?4、船舶是最常见的浮体,它的发展史如何?2、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1)将有盖空瓶子按入水中,体验手的感觉,2)体会当瓶整个浸入水中时继续往下按时手的感觉,3)左右手分别同时各将大小差别较大的空瓶缓慢按入水中,体验、感觉、比较手受到的推力的大小,4)将乒乓球按入水底,体验手受到的推力方向的同时,观察松手后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思考:当瓶子被按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大小不同的空瓶被按入水中时,两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按入水底的乒乓球放手后上浮过程有什么特点?3、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1)讨论设计探究方案(2)演示:用测力计和一杯水来判断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受到浮力。4.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如下图 分析:如下图师生共同讨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侧面和上下表面的受力情况。分析得出:F浮=F向上-F向下活动: 1)取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中,并向漏斗中慢慢地倒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2)重复上述操作,当水流下时,用手指堵住漏斗下端出水口。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分析:为什么没有堵住管口时乒乓球静止,而当堵住出水口时乒乓球浮了上来?联想分析:桥墩受到浮力吗?为什么?5、讨论: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物体在空气是否也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巩固提高]练习(见幻灯片)[小结]:师生共同回忆、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浮体,浮力的概念、方向,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的两个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 回忆、, 倾听、回忆、想象, 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回忆、描述,操作阅读,概括,口述动手操作,体验、感受水对水中物体的推力及其方向。归纳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怎样等。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并理解用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观察分析受力情况观察现象,联系已学知识,讨论、分析 动手试一试。操作、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现象思考、练习,回忆、巩固 巩固已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用学生较熟悉的现象,激发出较大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观察并回答提问,得出浮体的正确定义。体验,获得第一手的经验知识。通过阅读,了解船舶的历史,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立志建设祖国的信念。体验,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知识,从而真切地认识到浮力及其方向,理解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其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直接相关。使学生知道浮力也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其大小,学会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并知道沉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利用已学的液体内部压强知识来分析处于液体中相同和不同深度的地主的压强的大小。使知识发生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通过受力分析,从而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堂过半,学生可能已产生倦怠,通过简单易做的活动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巩固知识,并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更让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学知识,并能活用知识。 通过师生一起总结新学知识,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能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使知识之间产生联系。
板书设计 §4-2 浮力一、浮体:浮在液面上的物体二、浮力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浸没的物体:受到浮力。方向:竖直向上三、浮力的成因: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相关内容体验:利用身边的相关物品,体验它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及浮力的方向。利用家庭用的量杯等探究物体的体积与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
课件设计思路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1.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2.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秤下,测出重力G,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秤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秤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秤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示。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浮=G―F示,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3.讲浮力产生原因时,首先做演示实验,把自制教具(透明圆筒两端用橡皮膜封住,筒身接入通气管)浸入水中先平放后竖直放置,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圆筒两端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回答现象,然后出示受力分析图,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这个演示实验非常直观地显示了圆筒两个表面的橡皮膜受到压力的情况,再从理论分析,就得出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它们的压力差就是浮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为了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提出反问:如果只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有浮力产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设计了演示实验3(教具自制:漏斗和乒乓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难点就突破了。4.最后是小结和练习巩固相结合,填空题是小结性的题目,而选择题第2、3题是提高类型题目,为下一节课讲阿基米德原理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