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掌握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等方法获得信息;
②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活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同时,通过本单元课题2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课题作为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熟练掌握“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因此,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加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制取氧气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难度大,注意事项多,教师有必要在实验前向学生讲清几个问题:1、根据药品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定收集装置;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基于此,本节课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回忆制取氧气的几种方法,并写出文字表达式,由此引出本课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做示范,演示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再安排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同组合作完成氧气的制取并对氧气的性质展开探究;最后再由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完成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学习法、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
教学用品
1、学生:制取氧气探究实验材料12组(火柴、药匙、酒精灯、铁圈、铁架台、水槽、棉花、大试管、集气瓶、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塞、高锰酸钾)
2、教师:小黑板、制取氧气探究实验材料1组(火柴、药匙、酒精灯、铁圈、铁架台、水槽、棉花、大试管、集气瓶、玻璃片、带导管的单孔塞、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实验室是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的?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分小组竞赛)
【学生活动】写出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引入课题】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
【板书】活动与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装置
学生对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并对装置进行组装。)
【讲解】教师展示某一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并讲解实验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成。
【师生归纳】要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我们必须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选择。从高锰酸钾的状态以及其生成氧气的条件来看,我们应选用如课本图2-15左半部分的装置,即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来作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而收集装置的选择,则必需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确定,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而其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又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演示实验】教师按顺序演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再分组讨论如下问题(教师用小黑板展示):
1、为什么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怎样给试管加热?
4、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5、为什么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排出时才能收集气体?
6、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究,教师做适当点评。
【讲述】下面请同学们亲自体验制取并收集氧气,再用收集到的氧气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同组同学之间要注意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板书】(以小黑板展示)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瓶氧气。
操作步骤:①检查气密性 ②装药和棉花 ③倾斜固定试管 ④集气瓶装水做准备 ⑤先预热后加热 ⑥连续气泡后收集 ⑦先移导管后熄灯
2、氧气的性质
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注意:①木炭点燃后用坩埚钳夹住,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②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的水。
文字表达式① ②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特别对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加以引导。)
探究实验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探究实验2:验证氧气的性质。
【交流讨论,汇报反思】学生汇报实验完成情况,提出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问】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与体会。
【本节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达标检测,巩固提高】(学生独立完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b检查气密性;c装入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e停止加热;f把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2、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在加入药品之前应对实验装置进行 。
(2)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和收集氧气的一套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写出用此装置制备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
(3)若选用A装置制备气体时应考滤的因素是 。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实验报告的填写 ;
2、课本43页习题3.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2瓶氧气
操作步骤:①检查气密性 ②装药和棉花 ③倾斜固定试管 ④集气瓶装水做准备 ⑤先预热后加热 ⑥连续气泡后收集 ⑦先移导管后熄灯
2、氧气的性质
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注意:①木炭点燃后用坩埚钳夹住,由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②燃烧铁丝的集气瓶中预先留少量的水
文字表达式:① ②
教后反思
1、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摆正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整节课都是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的内容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多,作为老师必须控制好课堂教学局面,何时讨论何时交流,怎样做到一张一弛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和娴熟灵活的教学技艺。
3、本节课通过设计了学生总结探究收获与体会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4、由于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如何恰当控制好教学的进度,及时指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共同提高,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5、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容量较大,因此时间的控制是关键。如何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节奏,哪些内容可以少讲,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也给了很多意见,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仍然不够精准。课后我在想,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要是也能用上先进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那么这一节课教师演示实验等部分环节完全可以用课件来展示,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效率会更高,效果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