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 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 what:何事
⑤、 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课堂练习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测试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ɡ) 发掘(jué) 矫揉造作(jiáo)
B.臂膊(bó)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ì)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huò)
D.噩梦(ē)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shu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声匿迹 销魂勾魄 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 自找烦恼 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 迥然不同 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 娇枉过正 精美绝伦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4、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5、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6.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菜 花
孙 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膨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令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了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的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两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委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9.大作家小菜花,而且写得如此细腻。这种强烈的反差,一定具有深刻的含意。
(1)你认为作家赋予菜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这个象征意义,可从哪些文句中表现出来?(任选3个语句。)
10.第5段开头写气候的恶劣,这既是事实,又有另一层的含意和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8段忆及父亲,第9段又感叹道:“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只能引起惆怅。”这些情节和语言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菜花毫不起眼,本无多大欣赏价值;但在作者笔下,这种极单调的植物,仿佛有了灵性,得到人的喜爱。
B.文中写了白菜花、萝卜花和油菜花,作者借助这三种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赞美具有平凡美的人生。
C.菜花的平凡,也象征了作者平凡的一生,也象征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伤感。
D.文中说:“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宏伟的文章”,是比喻欲作一番大事业。
E.“现在,我已衰暮……故园如梦。”可见作者颇有些苏轼“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慨。
F.文章的末段富含哲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参考答案
1.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音的掌握情况。A中“矫”应读jiǎo ,C中“骋”应读chěn, D中suō。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文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大家多积累。A.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B. 融汇贯通---融会贯通;D. 娇枉过正---矫枉过正。
答案:C
3.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春末夏初之间不用标点符号或用顿号。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说后面用逗号。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中的分号全部改成逗号。
答案:D
4.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修辞的掌握程度,本题考的是比喻。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是比喻;其余均不是比喻。
答案:A
5. 解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新闻常识的掌握程度。同学们需要加强积累。
答案:消息 标题 主体 背景 开头 真实 用事实说话
6.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具有承接关系的词语的内在的逻辑规律。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词语的先后顺序。
答案: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7.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答案: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8.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关键语段的理解能力。
答案: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9.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学们要仔细地阅读文章,找出菜花的象征意义。然后从文章中找出标志语句来。
答案:(1)呈现早春的景观,显示平凡中生命的美丽。
(2)①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②亭亭玉立,明丽自然;③淡雅清静,平常得很。
10.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写作方面的理解,考查我们的写作知识,环境恶劣,能衬托出菜花的突出。
答案:反衬作者看到菜花时的惊喜
11.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构思的理解能力,同学们可以从这些叙事对文章内容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答案:(1)运用联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2)由对美好往事难再的伤感,显示对平淡、清新生活的依恋。
12.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其中有内容方面的,有表达技巧方面的。C.“菜花的平凡,也象征了作者平凡的一生,也象征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伤感。”与文章中心不符,作者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作者也没有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无奈。E.本文所表达的重感情与苏轼“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情不同。
答案:CE
13. 解析:导语包含的消息的要素要全面。
答案:(1)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2)2004年元旦,美国总人口将达2.92亿(共25张PPT)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背景简介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密布的电网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堆积成山的尸体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毒气室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凭吊者在昔日枪决人的高墙下献上束束花环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1~3)
二、背景:引 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4~6)
三、主体:随参观者脚步而行(7~15)
四、结语: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6)
整体感知
1、 这篇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新的事件呢?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本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新的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整体感知
2、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的参观
3、找出本新闻描述参观者行动、神态的语句,体验他们的心中感受。
精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不协调的事物叠合在一起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精读课文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
结构上:首尾呼应,显得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内容上:不管法西斯多么猖狂仍旧会灭亡,乌云遮不住太阳。
写法上:以乐景衬哀情
精读课文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也可理解为一种控诉。
精读课文
4.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的原因——求得上帝的谅解 或求得上帝的保佑
奥斯维辛里的人——刽子手和无辜的人
深层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2、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1)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原则。
(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谢谢大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为学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
教师开场白:“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命运、许多民族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同学们对这个地方有所了解吗?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投影一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图片,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密布的电网”、“巨大的焚尸炉”、“囚房”、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集中营中的孩子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师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投影出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 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②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
①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怖。
②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
让人最受震撼的是: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
三、 精读品析
教师: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①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
①“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
②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
四、 感悟提升
让学生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
(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讨论明确:
1、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二)、教师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五、拓展迁移
(播放《苏菲的抉择》中苏菲与女儿生离死别的片段)
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六、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
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 、温和的微笑……同步闯关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凝(níng )重 停泊(pō) 婆娑(suō)起舞
B.瞩(zhǔ)目 撰(zhuàn )写 百花凋(diāo )谢
C.噩(è)梦 步履(lǚ) 绿树成阴(yīn)
D.祷(dǎo )告 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 )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序幕 掩映 装修 心智健全
B.陈迹 管治 易帜 终生难忘
C.终结 废墟 隐秘 表情茫然
D.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C.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B.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C.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依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6.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微型作文
转眼之间,香港回归已经×年了。请收集资料,就×来香港的变化发展作一报道。
参考答案:
1.A(泊“bó”)
2.D(惊惧万分)
3.B 4.D(应为“居然”)
5.B
6.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7.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8.以具体的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
9.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拓展阅读】
1.朦胧而多变
2.①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②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①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②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③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4.CDF
【微型作文】
提示:报道香港的8年发展,需要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展示,不可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