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美术2.6 哈哈镜,笑哈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美术2.6 哈哈镜,笑哈哈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9-01 22: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哈镜,笑哈哈》教学设计
学科 美术 班级 一年级 授课教师
课题 《哈哈镜,笑哈哈》 课型 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哈哈镜,笑哈哈》。哈哈镜不但是学生熟悉的物体,更是由于它能使镜中人物“变形”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本课尝试以“美术与科技”为切入点,以哈哈镜凹凸面能使物体“变形”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制作一张会变化的画,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观察自然与环境的形、色、声、光之变化,喜欢动手接触多种艺术媒材,初步认识自我,体会亲情,
有多感官感受和自我表现变化之美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哈哈镜的原理,能掌握“折叠”与“添加”的方法,
感受粗浅的“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2)能运用“点、线、色”等语言装饰画面。
2、过程与方法:
(1)在尝试探索中掌握“折叠和添加”的方法;
(2)在“大胆表现”中运用点线面画出人物并进行装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身边事物引起兴趣和好奇;
(2)大胆自由地把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要点 1、重点:掌握“横折、竖折和添加、连接”的方法,做出一
张会变化的画;
2、难点:
(1)创造新的“折法”如斜折法等;
(2)感受粗浅的“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3、兴趣点:
(1)探讨哈哈镜的奥秘;
(2)自己能制作会变化的画;
(3)借助不锈钢勺子,观察“凹凸面”对物象产生的“变形”现象。
教具、学具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教案、范画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运用法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培养思维、操作体验、评价拓展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设计: 一、引入:
1、欣赏:动画儿歌《哈哈镜》视频短片。
2、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3、引出课题:《哈哈镜,笑哈哈》
二、课堂发展:
1、观察与思考:
(1)观察:图片《哈哈镜里的小男孩》,小男孩有哪些变化?(胖了?扁了?细了?长了?)
(2)思考:镜中的小男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否跟镜子有关系?镜面)
2、欣赏与比较:
(1)欣赏:(通过变魔术)展示两张小女孩头像和全身人物范画。
(2)比较:这两张作品有何不同?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画面效果:夸张,变形……)
(3)问:作品中,老师用了什么方法使女孩子的脸变长?使女孩子变胖的?
(折叠方法)
老师又是采用什么“添画”方法让画面丰富起来呢?(美:点、线、面、图案)
3、尝试与思考:
(1)尝试:横折与竖折两种折叠方法。(教师示范指导折叠方法)
(2)思考:先折后画,还是先画后折?
4、创作过程:折叠——起稿——打开——添加——装饰——成画。
三、操作体验:
课堂作业:根据“折叠——起稿——打开——添加——装饰——成画”的步骤及折纸添画的办法,变变魔术,变出一张会变化的画。
四、展示学生课堂作业并评价。
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价方法。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哈哈镜一样呢?
(2)欣赏豆儿动画短片。
(3)只要用心,生活中还有很多奇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当你发现了什么好玩又神奇的东西时,记得和同学、朋友和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