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2 12: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开学第一课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所谓新诗是相对与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
新诗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但为了探求适合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诗人更多的是目光向外,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
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毛泽东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是现代新诗吗?
是词
思考: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怎么会出现一首词呢?
对比古典诗歌与新诗
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不放在最后一个呢?
为什么在高中语文中把它放在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篇文章呢?
这首词有着什么不一样的魅力吗?
本课学习
2
4
6
1
3
5
词的概念、作者写作背景
字词
解答问题
读音
解析课文、看景看情
扩展
01
词的概念、
作者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一)词: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别称:“长短句”或“诗余”
?
(二)词的组成:
1.词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问题来了:这首词中词牌与词题分别是什么?
(三)沁园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长沙
词题
为什么以长沙为词题呢?
部分资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
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词。
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毛泽东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02
读音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注意这些音:
(1)沁园春(

(2)峥嵘岁月(

(3)百舸争流(

(4)怅寥廓(

(5)挥斥方遒(

(6)浪遏飞舟(

qìn
zhēng
róng

liáo
kuò
qiú
è
03
字词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层林尽染
(2)漫江碧透
(3)百舸争流
(4)万类霜天竞自由
(5)怅寥廓
(6)谁主沉浮
(7)峥嵘岁月稠
(8)恰同学少年
(9)风华正茂
(10)书生意气
(11)挥斥方遒
(12)指点江山
(13)激扬文字
(14)粪土当年万户侯
(15)到中流击水
(16)浪遏飞舟
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满江

万物;秋天;争
感慨;宇宙的广阔
主宰;盛衰
不平凡,不寻常;多
正当
风采才华

激浊扬清
意动,把……看作粪土
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意志和气概
评论国家大事
04
解析课文、
看景看情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词的下阙突出什么人的活动?由哪个字领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蔑视功名利禄的豪迈气慨。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投身革命,
急流勇进,
担负大任.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忆、记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整体感知
05
解答问题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06
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