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3.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7页例1、例2、“做一做”和第58~59页“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1)4+4+4+4+4=( )×( )
(2)1只松鼠一天吃8个松果,6只松鼠一天吃( )个松果。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游乐园里也有我们的数学,看看这张游乐园的照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主题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乘法口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每人20元,求3人需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0×3。
(2)引导学生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展示口算方法:
方法一 用加法计算:20+20+20=60,所以20×3=60。
方法二 用数的组成计算: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6个十是60,所以20×3=60。
方法三 用表内乘法计算。
(3)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提问: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推算200×3得多少呢?
指名汇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课件出示例2。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12×3。
(2)引导学生探究12×3的口算方法。
小组内交流,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然后集体汇报:
方法一 用加法计算。
12×3=12+12+12=36。
方法二 用数的组成计算。
(3)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计算12×4,并用小棒演示。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再算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1题。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2题。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二”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讨论、表达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