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集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的思想,利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4页例1、第105页“做一做”和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认识。
在苹果、黄瓜、茄子、桃、梨这些食物中,属于水果的有( ),属于蔬菜的有(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像上面提到的水果、蔬菜都分别是表示某类的总体,我们称它们为集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集合的知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例1及情境图,引导学生读表,提取信息。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要求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如果直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9+8=17(人),但数一数统计表中实际参加这两项比赛的没有17人,只有14人。因为有的学生两项比赛都参加,所以不能直接用两个数相加解决问题,应选择其他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板书:
方法一 连线法——把表格中上下栏的人名对应,把两项都参加的人连起来。
列式:9+8-3=14(人)
方法二 集合法——借助集合图解决问题。
列式:9-3+8=14(人)或6+5+3=14(人)
小结: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集合图,借助集合图进行思考,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