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模拟考试
1.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 )A.正确 B.错误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 )组成的。
A岩石 B沙子 C土壤
3.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4..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它是地球内部压力作用的产物。( )
A.正确 B.错误
5.火山和地震的形成都来自于地壳运动。( )
A.正确 B.错误
6.地震一般发生在( )这一圈层。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7. 地震发生时,我们不应该做的是( )。
A.立即切断电源 B.立即关闭可燃气体
C.来不及逃生的躲到卫生间或墙角处 D.到处乱跑
8.我们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的火山成因实验是(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9.我们在做地震成因的实验时,实验中的竹片和毛巾相当于受压力变形的岩层。( )
A.正确 B.错误
10. 我们在海边或河边发现的卵石是因为( )形成的。
A.人们制造出来后放到这里的
B.是由河水或海水的搬运、冲刷、碰撞形成的
C.河水的浸泡形成的 D.风吹日晒形成的
11.铁矿石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矿产资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开采。( )
A.正确 B.错误
12.岩石尽管到处都是,但也是国家的重要矿产资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任意开采。( )
A.正确 B.错误
13.煤、石油属于( )资源。
A.可再生 B.不可再生 C.金属矿产
14.根据世界屋脊上发现大量的远古时代海洋生物化石可以推理出( )
A.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海洋 B.大量动物捕食后储存到这里的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
B.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说明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C.台湾海峡底部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D.地震、火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
16.地表的变化来自于自然活动和人类活动,其中( )属于人类活动造成地表变化。
A.地震 B.火山 C.开凿京杭大运河
1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正确 B.错误
18.有振动才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
A.正确 B.错误
19.对着瓶口吹气,发出“呜呜”声,是瓶中空气在振动。( )
A.正确 B.错误
20.吹海螺、吹笛子、吹哨子都是空气在振动。( )
A.正确 B.错误
21.让正在发生的锣立即停止发声,应该( )
A.不再敲锣了 B.马上捂住锣,使锣面不再振动
C.捂住耳朵 D.锣声不可能立即停止
22. 某同学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用来研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23.课堂上某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说明气体可以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
3578860217170A.正确 B.错误
24.同学们在制作土电话时,使用铜线通话效果更好,把线拉直拉紧通话效果更好。( )
A.正确 B.错误
25.神州号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26. 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惊到鱼,说明气体和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
A.正确 B.错误
27.声音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 )
A. 直线 B .波浪 C. 曲线
28.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A.正确 B.错误
29.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
A.正确 B.错误
30.保护耳朵的方法有( )。
①尽量避开噪声
②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
③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
④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⑤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31.狗耳廓大竖立听觉灵敏,蝙蝠耳朵用来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鸟类没有耳廓可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 )
A.正确 B.错误
32.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
A.正确 B.错误
33.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
A.正确 B.错误
34.小亮对声音的探究兴趣一直延伸到课外,回到家里对着喝水的玻璃杯不断敲击,他又有新的发现,敲击( )杯子时声音更高。
A.装3/4水的 B.装1/2水的 C.装1/4水的 D.空的
35.以下( )属于超声波的应用。
①蝙蝠能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
②医院用B超探测病灶
③潜水艇利用声呐导航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36.次声波多应用于军事领域。( )
A.正确 B.错误
37.即使是优美的音乐,打扰人们休息也是噪声。( )
A.正确 B.错误
38.噪声与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
A.正确 B.错误
39.噪声的防治方法有( )。
①消除噪声源:摩托车、汽车上安装消声器
②消除噪声源:中高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喇叭
③阻断声音传播:高速公路或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板
④防止噪声进入人耳:防止间的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⑤防止噪声进入人耳:航母甲板上官兵佩戴耳罩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39.在秋季的北天上,由七颗亮星构成,形状像把勺子的星座是( )
A .大熊座 B .仙后座 C. 天蝎座 D.小熊座
40.观察仙后座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1. 冬季最著名的星座是( )
A.猎户座 B.仙后座 C.小熊座 D.巨蟹座
42.冬季星空,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亮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星是( )
A. 天狼星 B. 牛郎星 C. 织女星 D .北极星
43. 夜晚看星星辨方向,我们可以借助北斗星和仙后座来找北极星。( )
A.正确 B.错误
44.从秋季到冬季,北斗七星的形状( ),位置发生( )。
A.改变 B.没有改变 C.不确定
45. 冬季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 )方。
A.东 B.南 C. 西 D.北
46.有人触电时,要用干木棍把电线挑开,是因为( )
A.木材易燃 B.干木材不导电 C.木材比较硬
47. 家里做饭的锅把,为什么都做成木头或是塑料的把手( )
A.好看 B.结实 C.环保 D.隔热
48.书画作品大多选用宣纸,因为宣纸具有较好的( )
A.吸水性 B.韧性 C.透明度 D.硬度
49.写字时钢笔漏水了,用卫生纸擦是因为卫生纸具有( )特点。
A、吸水性 B、柔软性 C、延展性 D、韧性
50.世界上最早出口陶瓷的国家是(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51.吃饭用的汤匙盘子、碗用陶瓷做,是因为它具有( )的特点。
A.不易导电 B.不易传热 C.耐高温 D.不易腐蚀
52.陶瓷应用于变压器中是因为它具有( )的特点。
A.不易导电 B.不易传热 C.耐高温 D.不易腐蚀
53.用铜或铝做导线,利用了金属的( )
A.传热性 B.不易碎 C.导电性
54.下列材料中,透明易碎的是( ),方便且易造成污染的是( ),容易生锈的是( )。
A.一次性购物袋 B.玻璃 C.铁管
55.下列哪种行为属于环保行为( )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使用秸秆碗
56.外出爬山旅游时我们大多都是带塑料杯子或是矿泉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轻便 B.不易碎 C.方便携带 D.塑料饮水健康
57.家里插座的外表都是塑料做的这是为什么( )
A.可以防水 B.绝缘 C、坚固耐用 D、成本低
58.卫生间一般都铺瓷砖而不用木地板,其原因是( )
A.瓷砖比木地板干净 B.瓷砖便宜 C.瓷砖的瓷面防水性能好
59.玻璃和塑料都属于人造材料。( )
A.正确 B.错误
60.金属可回收,玻璃与塑料不可回收。( )
A.正确 B.错误
61.下面晾衣服的方式,哪个蒸发的快( )
A B
62.冬天洗澡出水后为什么会感觉冷得打颤( )
A.室内温度太低了 B.蒸发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C.身上的水变凉了
63.农民伯伯晒粮食是因为水被( )
A.凝结 B.蒸发 C.沸腾
64.水蒸发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
A.正确 B.错误
65. 冬季把洗的衣服搭在暖气片上干得快,这是因为( )
A.通风加快蒸发 B.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 C.加热能加快蒸发
66.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 )
A.不变 B.继续上升 C.不确定
67. 在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 ),水的冰点是( )
A.0℃ B.0℃以下 C.100℃ D.100℃以上
68. 冬天从屋外走进室内,镜片上满是水汽,这是( )现象。
A.蒸发 B.凝结 C.凝固
69.蒸馒头时或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70.冰镇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是因为(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B.瓶外壁本来就有水
71. 人工降雨是( )。
A.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等冷凝剂 B.飞机在高空洒水
72. 水在自然界里不停循环,所以人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
A.正确 B.错误
73. 冰、水和水蒸气实际是同一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
A.正确 B.错误
74. 冰雪融化时感觉比下雪时冷,是因为冰融化时要( )
A.放热 B.吸热
75. 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 )
A.气压 B.温度的变化
76.下面是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请你在箭头的旁边注明变化条件。
77.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请揭示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