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2 14: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或意图
1
一、教学(学习)任务
从单元“学习任务群”学习的角度而言,具体学习任务设计如下: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掌握古代常见的记录时间的方法、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启迪学生对文化、哲理的思索。
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了解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进行写作。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目标”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学习任务。
2
二、教学(学习)重(难)点
重点为任务1、2,难点为任务4、3
三、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学生进入情境,以诵读法以贯穿文言文课堂教学,通过诵读积累文言文知识,感受文言文的整饬美和简约美。
2、对比鉴赏法。通过风景的对比,体悟不同的风景描写所承载的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思考。
3、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师的前置任务,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评价,以监督和反馈小组学习的情况。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学习要求”的有关要求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教学”部分的相关阐述。
4
四、教学(学习)课时数
共安排10个课时,四个任务。
任务一: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2课时)
任务二:品味自然环境,读懂人生思考(2课时)
任务三:走进自然胜迹,探索文化情结(5课时)
任务四:记录美好自然,书写大地情诗(1课时)
5
五、教学(学习)总体设想
该单元教材共三课五篇文章,分别为: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15.《我与地坛》(节选),16.《前赤壁赋》《登泰山记》。
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主题任务目标指向为: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课文的编排意在强调群文阅读的两种方式——单篇延伸阅读与篇章对比阅读,在阅读中充分欣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同时探究写景抒情的不同视角,并学习运用散文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写作。
综合了《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的要求,主要依据教材文本内容和“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根据现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确定了本设想。
6
六、教学过程
任务一:赏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积累字词,标注疑难语句。
2、查阅郁达夫、朱自清和史铁生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环节一(1课时):初读感知
学习任务1:朗读品味
1、个人配乐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小组分享。
学习任务2:
假如一朋友准备要上“朗读者”这档节目,他在《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之间犹豫不定,请你为他推荐一篇中的选段,并说明你的理由。(小组交流,推荐发言)
提示:《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在用词、句式方面都有独特的美。《故都的秋》多用短句、排比,节奏舒缓,冲淡文雅;《荷塘月色》多用叠词,排比、比喻,清新典丽。
环节2(2课时):对比鉴赏
学习任务:
有人说,用一比喻来说,两名篇都像传统的中国画,《荷》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故》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你怎么看待《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不同?请仿照《故都的秋》的第1、2自然段,或者倒数1、2自然段,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两者的比较和偏爱。(独立完成,小组分享,推荐展示)
提示:《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都是现代写景抒情散文的经典,既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又有独特的情感体悟,通过比较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对悲凉美和清新美都有较深刻的认识。
推荐阅读:
1、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郁飞
2、《想北平》——老舍
3、《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仔细品读两篇散文,做好批注,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思想感情。
设置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通过推荐经典选段,让学生对散文的句式美、文辞美和情境美有初步的感知。
通过设置语文学科情境,引导学生去对比鉴赏两篇散文,获得审美体验。并通过仿写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建构能力,用散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任务二:品味自然环境,读懂人生思考(2课时)
环节一(第1课时):初读感知
一、搜集梳理史铁生的资料,制作作者生平年表。
二、感悟思考
由景悟理,作者在面对自然景物时,自身经历的作用。
环节2(第2课时):深入鉴赏
一、阅读思考
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选取1-2句进行鉴赏,小组内分享并形成文字。(100-150字)
二、对比阅读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
里。”——《荷塘月色》;“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与地坛》
推荐阅读:
《二十一岁那年》——史铁生
搜集梳理作者生平,可以了解作者的更多作品。
探自然感悟与作者人生经历的关系。
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思考: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史铁生想“逃避世界里的我”是怎样的?他们想要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
任务三:走进自然胜迹,探索文化情结(5课时)
环节一(前置任务):学生借助多媒体、课文注释,完成导学案(见附表1)的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环节二(第1课时):
读通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句,小组长汇总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2、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见附表2)
3、课后作业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文言文知识的梳理归类表(见附录3)。
(2)背诵《赤壁赋》
(3)熟读两篇课文。
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整饬美和音韵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读懂课文。
环节三(第2课时):理解课文
1、展示上节课的疑难问题,学生、教师答疑。
2、小组分享交流文言文知识归类表,继续整理和完善归类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知识归类表的对应内容,教师点评。
4、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
5、课后作业
(1)熟记知识归类表内容和注释。
(2)设计一份文言文知识检测题,并提供答案。包括10道文言文知识填空,每题3分。4个句子翻译,每题5分。
(3)背诵《赤壁赋》
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进一步扩展语言积累,为准确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打下基础。
环节四(第3课时):梳理脉络
1、小组之间交换试题,一对一互测,学生互评打分,小结易错知识点,评选最佳试题。
2、任务设计:请梳理《赤壁赋》中的情感脉络,并在此脉络上标注上相应的景、情或理。可用简洁的图形来形象地表示它们的关系。
提示:《赤壁赋》乐——悲——喜的情感为脉络,即月夜秋江之景生喜悦之情,由箫声转悲,由赤壁江山之景产生思古伤己之幽情,后以江、月、清风表达哲思,生旷达超脱之喜悦。
3、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
4、课后作业:
(1)背诵《赤壁赋》.
(2)熟读两篇课文,选出最喜爱段落,尝试配乐朗读或制作诵读小视频。
(3)熟读注释。
通过编制试题和测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知识积累。
通过梳理脉络,可以在整体把握散文的基础上,领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结构和剪裁方式。为本单元的写作提供借鉴写法借鉴。
环节五(第4课时):鉴赏品位
1、朗读并请学生展示背诵(《赤壁赋》)。
2、小组分享交流“脉络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提示: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成果,并进一步深入领会写景抒情散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3、任务设计:请结合《赤壁赋》的第1自然段和《登泰山记》的第3自然段,分别列举所描绘的景物,概括风景的特点。两相比较,你愿意与苏轼泛舟赤壁还是与姚鼐登泰山赏日出?为什么?(见附表4)(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分享交流)
提示:《赤壁赋》为秋江月夜之景,宁静、广阔、澄澈,给人超凡脱俗的空灵之感;《登泰山记》为冬日泰山日出之景,雄伟、壮丽,给人震撼鼓舞之感;两者各有其美。
4、任务设计:结合课文谈谈苏轼或姚鼐对于自然的情感,以及自然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对比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你有何感悟?
提示:苏轼和姚鼐都很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但两者对自然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苏轼游玩赤壁既有兴之所至的成分,更多的是散心解忧,自然是他宣泄被贬苦闷心情的导线,也是安慰、启迪他的母亲。姚鼐对于自然是一种纯粹的热爱之情,为了欣赏泰山奇景,他顶风冒雪、千里跋涉,只为饱览泰山日出之景。自然是他生命中诗意,让人生变得更丰富更美好的存在。
5、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
6、课后作业
(1)背诵《赤壁赋》
(2)配乐诵读《赤壁赋》或《登泰山记》的选段,或完成配乐诵读小视频的制作。
(3)搜集关于黄州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寄托其中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通过景物的梳理与特点的概括,感受自然风景的不同美。并为学生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有何感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环节六(第5课时):拓展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诵读或展示制作的小视频。
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关于黄州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寄托其中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小组长负责整理汇报。
3、教师小结,推荐阅读余秋雨《洞庭一角》,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山水散文、游记的背后的文化心理。
4、评价:组员(自评)和小组长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
5、作业
(1)背诵《赤壁赋》,并尝试默写。
(2)课后阅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感悟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通过拓展阅读相关的文化经典作品,积累古诗文阅读经验,通过探索文化心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任务四:记录美好自然,书写大地情诗(1课时)
同是写景抒情,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进行创作。
1、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
》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2、完成“风景这边独好”微视频拍摄脚本。(15分钟视频)
散文写作规律,尝试运用祖国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审美体验,或对自然风物所承载的文化的思考。
7
七、教学反思
附表1:《赤壁赋》导学案
1、标注字音、读通课文。
2、将重要的注释标注在课文中,基本疏通课文的大意。
3、标注不理解的文言实词和句子。
4、查找“赋”和“记”两种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并列举出这两类学过的或读过的相关散文。
5、阅读“学习提示”。
附表2:16课小组学习评价表
课时
项目
自评
小组长评价
1
课文朗读通顺
参与小组交流学习
2
文言文知识归类表完成情况
参与小组讨论
3
试题编制完成情况
参与小组讨论
4
“脉络图”绘制评价
参与小组讨论
5
参与诵读活动
参与分享推荐活动
依据实际表现评分
附表3:16课文言文知识归纳表
实词
虚词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文化常识
附表4:
比较项目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描写的景物
景物特点
你的感受
附表5:文学作品评价标准
共60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2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合理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较合理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20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