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2 17:41: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附:任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