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2 16:5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书信的特点;积累有关“正义”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2.学习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难点: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评价任务】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图片,对比分析。
教师指导: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劫掠之后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建筑奇迹烧成一片废墟。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希望从雨果先生那里获得赞誉。那么雨果对这一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板书课题)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正义”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分为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②谴责侵略者。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文章第三段内容都是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
如: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②“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宫”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③“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美。
④“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著名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⑤“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说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小结:(概括——具体——概括)作者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①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②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③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风格、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并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3.第三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至十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说说哪些是反语并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内容一直贯串在第五至十段的始终。
如: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以为是的心态。
④“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就变成了“破烂”,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教师小结: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尖锐的嘲讽意味。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四、讨论交流,合作释疑(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明确: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是为了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同时,也是为了照应下文,说明人类最杰出的成就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圆明园虽然是当时的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性强。
5.“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明”“野蛮”是反语,突出了强盗的恬不知耻,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表明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说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公开斥责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明确: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劫掠、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五、课堂小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让雄狮怒吼吧!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